电子发票推广模式浅析

摘要:从发达国家实践经验来看,电子发票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税收征管问题。

本文对我国电子发票推广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问题提出了推动电子发票发展的策略思考。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电子发票推广模式;电子交易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税务机关角度来看,电子发票的使用有利于税务机关加强对企业税务的征收和管理,有利于对纳税人的开票数据进行稽查分析,并通过在线形式对企业的交税行为进行适时监控,改变了传统税务征收的滞后性,有效减少和杜绝企业偷漏税行为的发生。

从传统企业来看,电子发票有利于企业节约经营成本,减少因为开具传统发票而产生的印制、打印、存储和邮寄等成本。

从数字企业角度来看,由于全程交易进行电子化管理,从开户到发票开具及数据传输等,都通过电子发票系统在网上进行,提高企业发票开具效率,节约了开票时间。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与利于企业进行发票的保管和查询,减少了传统纸质发票丢失等原因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也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综上所述,电子发票的全面推广势在必行。

一、电子发票推广的现状   (一)电子发票法律地位尚待认可   从税务机关角度来看,由于电子商务贸易和传统贸易方式的不同,造成电子商务贸易缺乏税收监管,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造成征税效率下降,税收流失。

我国《税收征管法》的相关规定中,仅仅强调了发票的纸质属性,难以应对互联网交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一部分商家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不提供发票,由此所造成的国家税收流失和消费者权益受损。

面对这种新情况,需要相关部门将电子发票纳入到相关税收法律体系中,填补法律漏洞,使电子发票的征管做到有法可依,完善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

(二)电子发表的报销入账仍然存在障碍   电子发票作为和现行的纸质发票一样的合法的交易和保修凭证,和纸质发票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采购人员面临着凭借电子发票无法入账、报销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发票的应用推广

(三)各地区电子发票的标准不统一   电子发票应用试点中,各地区电子发票的使用标准和管理办法都不同,造成电子发票很难进行跨地区流转。

而作为电子商务主体的网络平台一般都是全国性经营的企业,如果使用电子发票,那么税源归属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推动我国电子发票发展的措施思考   (一)开创税务部门税收征管新模式   首先,税务部门要加强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发票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全国电子发票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各地税务部门应建立起跨地区和跨境试点地区中试点和非试点企业的相互衔接工作,有效的解决电子发票推广中的区域不同步问题。

其次,在税收管理方面,提高电子发票信息共享的成果。

税务部门可以积极的和银行之间进行联系,银行将所有纳税人的资金流入和流出的票据电子化,并实时传递到税务部门,税务部门将掌握每个纳税人的现金流数据,方便进行准确的信息稽核,对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的分析有重大的意义。

再次,提高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效率和水平,电子发票施行后,网上办税服务厅将实现办税功能的全覆盖,实体办税服务厅将定位于税企之间交流的补充场所,这样不仅减轻了办税服务厅税务人员工作压力,又减少了纳税人税务局的次数和等待时间,方便了企业纳税人进行税务业务的办理。

(二)健全电子发票的跨地区、跨境的对接模式   从技术角度讲,建立健全跨地区和跨境的电子发票认证系统是极为必要的。

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该推进我国应用电子发票的进程,及时与国际接轨。

就现阶段而言,由于电子发票涉及到各地区和各国的税收管辖权问题,因此,法律层面的合作应该以地区间以及国家间的法律协定为基础,本着自愿互利原则,对电子发票的认定程序和依据进行详细说明,并且进行相应的商事法律合作,从而建立健全电子发票认证的相应法律规范。

(三)明确电子发票法律地位,扫清入账、报销障碍   我国应该加快对电子发票相关的立法工作,明确电子发票法律地位和相关的法律规范,为电子发票成为原始凭证入账报销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发票蓝皮书课题组.中国电子发票蓝皮书[R].北京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1.   [2]邵峰.试行电子发票实施综合改革―江苏省地方税务发票管理改革综述 [J].中国税务,2013(6).   [3]李本贵.建立我国电子发票交换中心及电子发票系统的设想[J].国际税收,2014(11).   [4]张莉.中国电子发票将进入广泛应用阶段推进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N].中国贸易报,2013,07,04 (006).   [5]邓悦. 浅析电子发票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   [6]张继焦,刘仕刚.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几点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1—5.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