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阅读新闻的理由在改变_改变的理由

程也: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非常大,电子化的浪潮大有将纸媒淹没的趋势,传统媒体也摆出严阵以待的架势。

您怎么看待这种冲击?   李希光: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比如说美国开始出现没有报纸的城市。

根据美国的调查,报纸的发行量在下滑,电视台收视率在下滑,不少人看国内外新闻开始借助互联网。

芝加哥成为第一个没有报纸的城市,旧金山也可能成为第二个没有报纸的城市,巴尔的摩也快变成没有报纸的城市了。

有一些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记者也开始失业,2009年《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总数从400人裁减到150人,《费城问询报》的600名记者被裁减到300人,《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从500人减少到200人,《洛杉矶时报》记者由1100人减少到600人。

程也:没有报纸的城市不等于没有新闻的城市,这些报社对记者的裁减是新闻采写的衰弱还是从传统纸媒到新媒体的一种转变?   李希光:电子化的快捷、低成本当然是新媒体的主要竞争优势。

传统电视台做一分钟的新闻节目,要有摄影师、音响师、灯光师、文字编辑等一个团队的努力。

今天,任何一个使用手机的人,都可以拍摄几分钟的新闻短片,还有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相机、摄影机等的普及,也使得获取一些新闻图像比较容易,这导致现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充当记者

但是记者之所以成为一个专门职业,是因为有专门的职业操守、职业技能。

随便一个人去担当,更多的会出现没有价值判断的现象。

没有主流报纸的结果是,新闻事实、传言、个人言论甚至虚构的故事混杂在一起,公众难辨真伪。

另一方面,微博的出现,一句话新闻、短信、QQ,这样传播新闻的方式导致新闻口语化,没有深度。

报道重大主题新闻记者减少,将导致新闻产品质量下滑,新闻不再准确和真实。

我们每天听到的,都是一些娱乐界、明星类的新闻,和我们个人没有关系,除了看热闹,没有别的。

因为进入门槛低,新闻制作和传播呈现出个人化的趋势,网站、博客、社交媒体,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来表达观点,报道新闻信息

这种数字化的网络传播带来的信息更多的是个人的观察、个人的活动、个人的观点、个人的信息

今天的新闻消费者本身对新闻没有一个统一的新闻标准,导致充当记者的人不在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读者也更愿意阅读持相同观点新闻报道,只关注过去没有听说过的新鲜话题和问题,或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特别话题。

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人们不再相信优秀新闻作品的力量来自优秀的写作、深入的采访和一个动人的故事。

人们阅读新闻成了与朋友、同事、同学、家人聊天的谈资,为改善个人生活质量去获取新闻,为娱乐消遣去阅读新闻,因工作需要去阅读新闻,只有少数人出于公民职责,为公共事务去阅读新闻

这就是党报发行量下降的原因,不是说质量不好,是因为人们阅读新闻理由改变了。

媒体当做娱乐和消遣工具,不再当做公共政策、民主社会必需的决策工具。

今天,传统的公共新闻学让位于商业化了的新闻学。

这种商业化新闻学正在改变公众对新闻的界定和公众的新闻价值判断。

长期下去,生存在这种媒介环境里的读者和观众,就会把那些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当成他们想要看的新闻,而把那些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的报道,不当成他们需要看的新闻

程也:网络传播越来越普遍,网民人数不断提高。

在网络的世界里真实和虚假并行,各种由网络传播引起的新闻事件一波又一波,可以说是良莠不齐。

李希光:今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调查结果: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70%为29岁以下的青年人;中国网民的学历结构,75%以上为中学以下学历;中国网民的收入结构,60%以上的人为1500元以下的月收入;中国网民的职业结构,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管理者不到8%。

这是统计数据,从实际感受来看,网上有很多粗糙和骂人的语言文字,不顾事实乱点评,让人觉得大部分可能是学识浅并且不很成熟理性的人写的。

程也:对一个事件,真相应该只有一个

我们怎么看待网络新闻的真实性问题,难道事实也有多样性吗?   李希光:是的,任何一件事情发生,真相只有一个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发生了一个新闻事件,就会出现不同的新闻版本和新闻真相。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人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事实

每个人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也并不十分了解,因此,造成事实可以有成千上万个的现象不足为奇。

程也:那么对于信息传播媒体的作用就非常大了,媒体有责任追求新闻真实,把事实真相呈现给读者和观众。

李希光:我认为,在社会分化的情况下,我们的媒体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党的媒体新闻价值观强调新闻来源的权威性,比如说一个地方失火了,那应该从当地公安局、消防局获得信息;什么地方发生疫情,还要在卫生局获得信息;什么地方发生地震了,还要从地震局获得信息

但是,一些媒体强调观点自由表达,经常将网上匿名的观点作为新闻报道的来源,不经过认真的调研。

纯商业媒体新闻价值观强调的是投资人的利益。

一些媒体报道的内容、言论和观点高于事实,一件事情还没弄清,不是第一时间报道事实,而是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甚至还没搞清基本事实,有人就敢于发表观点观点和评论高于事实

而党的媒体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重大事件发生之后。

纯商业媒体强调经济利益,一切为了经济利益、利润,为了广告。

程也:为什么不同的媒体会提供不同的真相呢?问题在哪里?   李希光:关键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共享的媒介化世界。

共享媒介化的现实,取代了真实的事件。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整个世界上的主流媒体,特别是报纸,都出现这个问题。

一个社会的凝聚力来自哪里?来自于共享的议程、共享信息共享的媒介化现实和共享新闻价值。

而在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有没有办法形成共享的议程和共享的现实?   什么叫共享呢?当前全国人民最关心的,是哪一件事;对这件事,全国人民站在哪一个角度看,对大家都有利,最后达成一个结论。

但这种东西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的,应该有一个大家都看的一张报纸和交流的平台。

比如,美国纽约就一张大报《纽约时报》,其他的报纸都是小报。

大家看到了小报上登的消息,看了也不信,知道是假的。

中国不一样,很多老百姓认为不管大报小报,登出来了就是真的,结果就变成媒介化了。

媒体应该有一个培养读者的教育作用。

要形成共享的议程,需要成熟的、水平高、有经验的主流媒体记者来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否则,如果在新媒体的技术提高的条件下,产生任意碎片化、低俗化的信息传播,并且放任这种形式的传播,那么我们的媒体会变得越来越肤浅,我们的话语层次、思维层次也会停滞不前。

(程也,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观察》编辑;李希光,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本刊学术顾问)。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