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内在影响

论文关键词:人口转变人口红利经济增长

论文摘要:纵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文章论述了根据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和特点,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一、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转变过程及带来的人口红利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根据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口转变通常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第一阶段特征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从而导致低自然增长率;第二阶段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高自然增长率;第三阶段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低自然增长率。我国人口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同样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出生率保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再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增长高峰。1950~1954年,人口出生率在短期内有所提高,达到37‰左右,同时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57年的10.80‰。   第二阶段是1958~1998年。1958~1961年是中国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人口再生产的自然演变过程被中断,死亡率异常上升,1960年达到25.43‰,导致出现了人口增长。此后,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期。1962~1965年是对被打断人口增长过程的补偿和恢复,在70年代中期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进入1980年以后,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三次高峰期。除1984年外,1981~1990年的出生率均在20‰以上,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自然增长率在15‰左右波动。   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开始,中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按照联合国中位方案预测,大约在2030年前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基本接近,人口数量达到高峰。2030年之后,由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   (二)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   从以上三阶段明显的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抚养比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1949~1964年,总抚养比保持不断上升趋势,从60.95%上升到79.37%。   1964年是中国抚养比变化的第一个转折点,此后,总抚养比持续下降,这种下降主要也是来自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抚养比开始出现缓慢上升,这种态势一直保持到2015年前后。此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使得总抚养比开始出现第二个转折点。因此,1965~2015年,是人口转变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红利的阶段。1964年之前和2015年之后,是人口转变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人口负担的阶段。我国人口转变呈现出以下特点:   1、转变迅速。我国人口转变大大快于发达国家,从1982~2000年就完成了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只用了18年时间,经历同样的转变过程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   2、控制干预。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是自发的,是工业化、现代化的结果,是生育观念、生育行为转变的结果。中国人口转变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的,国家从70年代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导致了我国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   3、不彻底性。传统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没有彻底改变,我国人口转变是超前的、未完成的。   4、不稳定性。不彻底的、强控性的人口生育率转变我国人口转变不稳定性的直接原因,我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还存在着波动和反弹的可能性。  5、不平衡性。地区、城乡之间的人口转变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口转变快于落后地区,城市的人口转变快于农村。这种差异和不平衡主要来自于城乡、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我国人口转变经济增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比例从36.3%降低到22.9%,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59.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口比重从4.4%上升到7.0%。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负担较轻的条件下,产生了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一是在具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这一潜在人口优势的条件下,劳动的参与率和就业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在1978~2002年,经济活动人口逐年增加,其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即劳动参与率也达到很高,保持在70%—86%的水平上,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二是经济活动人口比例高且就业率较高,使得社会储蓄总量大。用每年固定资产形成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在整个改革期间储蓄率始终在30%以上,1993年最高时达到44%。利用改革以来的分省人口结构变动资料分析表明,总抚养比的边际效应为—0.115。1982~2000年中国抚养下降了20.1%,带来经济增长速度为2.3%,同期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在8.6%左右,相当于人口转变对人均GDP增长贡献为26.8%,即1/4强。   可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通过改革开放达到的高速增长,得到了有利的人口结构的保障。同时,解释了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中心或“世界工厂”,会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二)挑战   1、国未富民先老。我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时间短,老龄化速度快。1965~2015年这五十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由于体制原因并没有利用人口红利,从1978~2015年将近40的时间中,除去短缺经济时期的增长,能够真正利用人口红利的时间还不到20年。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却不到1000美元。加之老龄化地区差异大,老人数量多,增长速度快,属于“未富先老”国家。   2、劳动力积压又缺乏。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大量积压,产生一种不利于获取人口红利的倾向:第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镇下岗和失业现象日趋严重;第二,仍然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向非农产业转移;第三,每年有数百万到上千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就业机会不充足的条件下,这种就业压力便转化为失业率的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劳动力短缺已经初现端倪。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进而发展到劳动力流出地区的“民工荒”、“技工荒”,是劳动力出现短缺的一个最初信号。据专家对非农产业劳动力供求预测,从2004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