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云龙境内的族群问题探讨

云南古代是部落林立少数民族杂居地史称“西南夷”。

云龙是地处滇西地区古以就有众多民族聚居地方。

这块多民族地区今有白、傈僳、傣、彝、阿昌、苗、回等少数民族其除苗、回等进入云南稍晚或较晚外其余都是当地古老民族。

古代哀牢人以今保山坝子心从澜沧江流域到怒江、盈江流域广地区建立了哀牢国。

建立约战国期其族属尚争议。

随着原王朝对“西南夷”这片荒郊野地开发通开道置吏西汉即归属了滇国置益州郡统辖下设县①。

其就有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叶榆(今理)、比苏(今云龙)、 嶲唐(今漕涧)、不韦(今保山)。

、先秦汉晋期活动滇西地区包括云龙原始部族古代活动滇西地区包括云龙原始部族约主要是嶲、昆明以及比苏、白人。

、古代云龙族群活动历史地域背景到哀牢国期随着原王朝对“西南夷”地区认识以及西南丝绸古道拓修到了叶榆(今理)认对“西南夷”地开发已是成熟候了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09年)汉武帝今昆明晋宁置益州郡下设县其滇西就设置了6县即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叶榆(今理)、比苏(今云龙)、嶲唐(今漕涧)、不韦(今保山)从今东边理带到西边保山怒江界并哀牢国统治心地今保山坝设置了不韦县治迁吕不韦裔吕嘉氏族从今四川到保山坝定居并“开教风”从而带了先进汉化。

夷汉化融合并有频繁矛盾冲突以九隆世族数代统治核心哀牢王族从今保山坝往怒江以西迁移了。

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年)益州郡夷帅栋蚕率诸夷反叛十九年(公元3年)朝廷派将军刘尚率汉军3000余人进行平息。

西汉吕氏族迁入“哀牢衰”但“哀牢”真正“衰”是这次战争以这次战争与哀牢归汉设立永昌郡起了接或直接影响。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0年)光武帝刘秀将益州郡西部不韦(今保山)、嶲唐(今漕涧)、比苏(今云龙)、叶榆(今理)、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6县划出设益州郡西部属国并任扈栗属国君长作土官管理哀牢人。

这首先是汉王朝种羁縻手段。

至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又派汉官郑纯任益州郡西部属国都尉设治嶲唐(今漕涧)“以镇哀牢人、叶榆蛮”。

汉明帝将怒江以西今腾冲、龙陵、德宏等地设哀牢澜沧江以东今永平带设博南县以及把原益州郡西部属不韦、嶲唐等6县划出共计8县嶲唐(今漕)新设永昌郡辖其地域与原哀牢国基致人口89万。

尤其更具有重历史义是祖国西南疆界由而基形成。

乃至哀牢王类牢与太守、县令常发生争执而反叛并攻打嶲唐城(今漕涧)迫使太守王寻奔到叶榆(今理)。

紧接着3000多名哀牢人攻打博南(今永平)朝廷发动以汉民主9000多人进行反击方得以平息。

孝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把永昌郡治迁至不韦县(今保山)直到西晋。

哀牢夷区物质是丰富史称“金银宝货地”出产“金、银、铜、铁、锡、铅、光珠、琥珀、翡翠、孔雀、犀、象、蚕桑、绵绢、采帛、秀、嶲旄、帛叠、水晶、琉璃、蚌珠”等且“土地肥美宜五谷”哀牢先民安居乐业地。

尤其哀牢人纺织“桐华布”和“兰干细布”享誉外;工艺制作上桐华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兰干细布“如绫绵”。

可见哀牢人那工艺水平已是很高了。

还有化习俗方面如哀牢王出打猎要骑上装有金银鞍鞯马且插有翠毛装饰;男女婚恋路上以对歌方式结夫妻;喜欢肌肤上染墨用针刺出血方式纹身;把鼻耳穿通挂上金银玉器作装饰;濮人有房屋周围喜种木棉树称“木棉濮”衣饰尾称“尾濮”把口染红称“赤口濮”见人常以弯腰礼称“折腰濮”。

哀牢政权虽然结束东汉但哀牢民族及其民俗是依然存可以说至今有些都还存。

尤其到了唐(南诏)《蛮》(《云南志》)以史记更多。

诸如扑子蛮、寻传蛮、裸形蛮、望苴子蛮、望蛮外喻部落善打猎夫多妻;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锈面蛮、茫蛮部落用金、银、纹面装饰己;还有诸如用芭蕉叶作食具、跣足、骑马不用鞍、衣短露膝、善用枪弩、首插雉尾、用金子作货币交换、孩生下由男照管女人理、喜吃生肉、崇拜长者和祖宗、木板上用刀刻上刀痕作债偿还履行契约、生病信仰巫师等等以及明《夷传》等史籍尚有诸多较详细地记这些都是很有研究价值。

、嶲、昆明人早记哀牢国地理历史是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师以东北至叶榆名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

”寥寥四十七把云南西北高原地区古代民族情况描绘得相当清楚。

史考证地名“师”即今保山“叶榆”即今理“滇越”即今腾冲并包括德宏带。

说今保山至理带有些编着发嶲、昆明游牧民族常常游牧地方达数千里。

……又说今腾冲、德宏带有名叫滇越乘象国。

由这地方象多风俗乘象。

便了要对这段话些词汇稍做释“君长”西南夷各部社会发展复杂或原始部落或阶级社会。

处以君长指代南夷各部。

“以什数”有几十部落。

“枝结”音zíì《汉》作“椎结”把头发结成椎形髻。

“邑聚”《汉·西南夷列传》作“邑聚而居能耕田”。

人聚居处称邑聚。

“歳”音ǐ又作歳唐族名。

汉武帝设县。

昆明”族名今云南理洱海地区其势力向东达到楚雄、滇池地区。

“毋常处”指没有固定住处。

司马迁所记生产状况只是部分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状况根据考古两汉洱海地区已有较发达农业生产。

从这段珍贵记我们可以知道风俗“皆编发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君长”“嶲、昆明”都是部族名。

汉武帝设置郡县就以嶲人居住地区澜沧江以西以今漕涧心包括今保山东北部广地区设立“嶲唐县”(还曾成东汉光武帝刘秀设立益州郡西部属国治所和汉明帝新设永昌郡郡治)。

“嶲唐县”设置《华阳国志·南志》“孝武帝通博南山渡兰仓水、耆溪置嶲唐、不韦二县。

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实因名不韦以彰其先人恶。

行人歌曰“汉德广开不宾。

渡博南越南津。

渡兰仓他人。

”“渡兰仓水以取哀牢地。

哀牢衰。

”师《汉》作“桐乡”。

《汉》以下仍作师或桐师。

韦昭说“邑名也”即部落名称。

但各没有述其部位与沿革。

师以东北属云南高原顶部当还开垦只充作嶲、昆明两民族牧场。

“嶲榆”指洱海地区叶榆泽指洱海。

师与叶榆是农业国(秦汉置县处皆有农田)除而外当皆游牧部落故取二地以表示牧族所部位。

因那些牧民是无国君、无常住无法指出地名。

“可数千里”体包括今日西康、西藏即《西羌传》所谓“发羌”与“旄牛种”居住地区。

林超民先生认不少学者将“嶲、昆明”当做族名即“嶲昆明”。

六朝以前史籍“嶲”与“昆明”连用仅两见《史记·西南夷列传》《史记·宛列传》其说“发使四道并出……南方闭嶲、昆明昆明属无君长……。

”处前说“嶲、昆明”紧接着说“昆明”。

从行看嶲、昆明当两部史籍我们常看到“嶲”、“昆明”分别言。

实际上古人早已指出嶲、昆明是两部族。

《史记引》引崔浩云“嶲、昆明二国名。

”裴嶲《史记集》引徐广说“永昌有嶲唐县

”《续汉·郡国志》“嶲唐”条引刘昭《》说《史记》曰古“嶲”、“昆明”认“嶲”即“嶲唐”“嶲、昆明”就是“嶲唐”与“昆明”两相邻区域而不是“嶲昆明”区域。

嶲与昆明是两不族类。

嶲即嶲唐。

疑《史记》“嶲、昆明”夺“唐”。

所谓“嶲昆明”是不两种部族。

嶲族下详。

这里先说昆明

昆明”。

他作“昆弥”。

《禹贡》所言雍州昆仑金沙江上游游牧部落。

其族从哈姜盐海兴起。

川滇界澜沧河谷地处喀哇革雪山下有盐泉江水下冬季水落即可汲取煎煮。

今盐津县。

昆明族居很久故常从水取盐煎煮行销各地成富盛氏族。

汉称昆明

昆明族当能建成国但以牧畜运盐商叶榆、师等地。

又发现兰坪河(到云龙境称嶲江)到云龙地区盐泉。

更东进又发现安宁井盐泉。

安宁盐泉水道通滇池。

昆明人舟运其盐入湖卖给沿湖诸部落及夜郎、滇、师诸地。

安宁盐井汉开益州置连然县。

《地理志》上说“有盐官”正指处(元谋河谷黑盐井是才开)。

昆明族东渡金沙江进入雅砻江河谷部又发现黑盐塘与白盐井。

汉以其地置定嶲县。

唐改称昆明县。

南诏置香城郡。

元闰盐州、柏兴府。

今盐县。

这几处盐泉汉、魏、南北朝、隋、唐、宋各代皆属昆明人专营。

明清以始由汉族用汉法煎煮。

故盐泉区地名多存古昆明

昆明族仍以牧业主不全是盐工。

但进化快是盐工它也能带动族人倾向汉化。

约东汉年代便已编户了故明帝能开置永昌郡蜀汉又增置云南郡。

是前汉嶲昆明牧地全都开置郡县。

昆明盐工还有立功封侯人。

《汉·哀牢传》哀牢王类牢叛攻嶲唐、博南。

“肃宗募发越嶲、益州、永昌夷汉九千人讨。

明年(建初二年)春邪龙县昆明夷卤承等应募率种人与诸郡兵击类牢博南。

破斩。

传首洛阳。

赐卤承帛万匹封破虏傍邑侯”。

卤承卤即古盛盐袋用盐。

承名。

显然他是昆明族盐工。

他把盐工们组织起应募战斗力就强了。

如仍是“无常处无君长”游牧人民就不可能组织成这样力量。

卤这姓证明他是学习汉以才定表示他是盐工。

汉晋期“昆明属”或“昆明诸种”是云南境人数多和分布广(主要分布全境山区)民族集团。

《华阳国志》把分布四川云南境居民泛称“夷人”或“夷种”而称“夷人种曰昆种曰叟”。

“昆”即“昆明”人他们是“夷人”人数多支系故称“种”又因他们分布广遍及南各地所以说“南曰昆明”举“昆明”以概括与相近嶲、邛、笮等族部落。

西汉分布金沙江以南滇池以西“地方可数千里”“嶲、昆明”人还处“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原始公社期。

他们多次阻断了汉武帝通身毒(印)商道。

东汉刘尚渡泸击“昆明诸种”追至不韦(今保山)。

东汉王朝“昆明”人居住洱海和保山地区设西部都尉改永昌郡管理这带“昆明”和“嶲”人。

嶲。

“嶲昆明”这嶲张守节《正义》云“音髓”。

汉武开益州郡有嶲唐县汉属永昌郡。

嶲唐即取嶲族核心地义。

昆明南属非产盐区。

嶲比昆明要顽强些有部分不接受汉官管理沿澜沧江山地向东南进。

关嶲唐县地域问题也即嶲人活动地域问题是十分明确。

汉元封二年(前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分别保山金鸡村设不韦县云龙漕涧设立嶲唐县——作县治所地是不争论并且我国具权威工具——《辞海》、《辞》等早有定论。

《辞海》指明“嶲唐古县名汉元封二年(公元前09年置)。

治今云南云龙西南。

南朝末废。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治。

”《辞》也有致相记述。

云南著名历史学方国瑜先生民国《保山县志》等却把不韦县治考定今施甸把嶲唐县治定今保山云南地方史上造成了直争论不休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方先生对东汉班固《汉·地理志》“周水”和“类水”两河考定有误而造成不韦县治、嶲唐县治定位不准结。

《汉·地理志》说“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

……县二十四……不韦、云南、嶲唐。

”“嶲唐周水首受徼外又有类水

西南至不韦行六五十里。

”这段籍记是我们弄清嶲唐地域主要依据和关键。

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今云南晋宁东置益州郡下设县其今澜沧江以西哀牢国地设有不韦、嶲唐二县。

我们要首先考证是“周水”和“类水”。

“周水”和“类水”定位准确了不韦县治、嶲唐县治所地定位也就准确了。

《汉·地理志》“周水首受徼外又有类水

”“徼外”即界外并且指是嶲唐县县界。

“首受徼外”及发边界线外。

嶲唐“徼外”有东、西两条江东边澜沧江古籍称“兰仓水”;西边有怒江显然就是“周水”了。

怒江(周水)西藏流入云南而当西藏对嶲唐县确乎是“徼外”。

“周水首受徼外又有类水

西南至不韦”用今天话说就是“周水界外又有条类水类水往西南流入不韦县境”合这描述条件“类水”无疑就是发今云龙漕涧分水岭并纵贯漕涧坝子空讲河(到保山境称瓦窑河)了。

尤其可信是北魏郦道元《水》“兰仓水”和“类水”两条河关系有了确切答案说“兰仓又东北不韦县类水合。

水出嶲唐县

汉武帝置。

类水西南流曲折又北流东至不韦县兰仓水。

又东与禁水合水亦永昌县(不韦县)又北其郡西”。

这段记述了这么三非常重要问题()、反复告诉了我们“兰仓水”与“类水”合“类水”入“兰仓水”。

而空讲河正是今保山(古不韦县)境入澜沧江;()、告诉了我们“类水”发“嶲唐县”。

而空讲河正是发漕涧分水岭正印证了“嶲唐县”就漕涧坝;(3)、告诉了我们“兰仓水”与“类水”流不韦县境。

澜沧江与空讲河也流保山境。

这样作“兰仓水”即今澜沧江这是没有争议;“周水”即今怒江也是不错因怒江正从漕涧坝“徼外”——西边流;又“类水”发“嶲唐县”而今空讲河又是从漕涧坝北部分水岭发。

那么嶲唐县治今漕涧坝确实是很有道理和根据。

东汉常璩《华阳国志·南志·永昌郡》说“孝武通博南山渡兰仓水、氵耆溪置嶲唐、不韦二县以彰其先人恶。

行人歌曰‘汉德广开不宾。

渡博南越兰津。

渡兰仓他人。

’渡兰仓水以取哀牢哀牢衰。

”这段记较清晰问题是设不韦县迁吕氏族到不韦县走路线即是从叶榆(今理)博南山(今永平县境)兰津渡(今保山水寨平坡村北公里处澜沧江上)翻越今水寨到“哀牢地”今保山坝。

这也进步说明不韦县治今保山坝是无误而嶲唐县保山坝外地方再次证明嶲唐县漕涧漕涧坝心澜沧江至怒江以西广地区是嶲人活动核心地区是无误。

3、比苏人、嶲人《元史·地理志》“金齿等处宣抚司其地理西南澜沧江界其东缅地接其西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曰白夷、曰嶲、曰峨昌、曰骠、曰獬、曰渠罗、曰比苏。

”由可见云龙境见记早民族部落是比苏、白夷(又摆夷)、峨昌、嶲等。

“比苏”和“嶲”列八种“土蛮”可见比苏和嶲部落名。

比苏人。

汉武帝即其原居住地开置县属益州郡

东汉改属永昌郡蜀、晋因。

东晋永昌郡仅比苏县仍王朝统治下晋成帝乃分河阳郡(治今洱县邓川)西部地加上比苏县立西河郡(参见《沈志》)。

可见比苏县应今洱以西、澜沧江以东。

南朝宋宁州西河郡治;南齐宁州西河郡治;梁末废。

《史方舆纪要》、《清统志》记“其故城云龙州西(今宝丰)”雍正《云南通志》谓云龙州西二十里似觉太偏定今云龙云龙以北带较合。

云龙滨嶲江(南流入澜沧江)《新纂云南通志》谓嶲江名当与比苏有关是也。

比苏当辖今云龙澜沧江以东部及兰坪、泸水等地。

比苏人原今云龙及兰坪、泸水等地西汉至肖齐代云龙都称比苏县现比苏族已不存据说缅甸八莫带至今还有比苏族裔。

相关热词 云龙族群探讨古代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