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滴“克林霉素磷酸酯”致大疱性皮炎一例谈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从静滴克林霉素磷酸酯致大疱性皮炎一例谈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两面性,既有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疗效,也有损害身体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etion,ADR)。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病例:患者 女 32岁 因牙龈肿痛就诊,门诊以牙周脓肿抗感染治疗,T36.8℃ R19次/分 P70次/分 BP120/70mmHg 往有青霉素过敏史,门诊予以克林霉素磷酸酯, 0.9克入液静滴,在静滴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输液后8小时,患者自感皮肤瘙痒,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的大疱性皮炎,皮肤皱折处多见,类似烫伤样外观,皮损触痛明显,壁薄,液清。测体温37.4℃ R20次/分 P76次/分 BP120/75mmHg,询问患者别无其他用药史,考虑是克林霉素所致的过敏反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予口服氯雷他啶、赛庚啶,静滴VC、西咪替丁,局部清创破损创面,以防继发感染,并嘱患者多饮水,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异体蛋白类食物,对症治疗三天后,患者皮肤过敏症状明显好转,治疗五天后,大疱性皮炎消失,局部留有少量色素沉着,皮肤无痛痒感,无瘢痕残留迹象。   分析:克林霉素磷酸酯又名氯洁霉素磷酸酯,是一种通过化学半合成的克林霉素衍生物,属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它由林可霉素7—OH氯化物转型生成克林霉素后,再由2—OH磷酰化成脂而得,其抗菌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体外无抗菌活性,进入机体后,在血管中碱性磷酸酯酶的作用下,迅速水解为克林霉素,发挥药理活性。它的脂溶性,渗透性好,吸收迅速,作用持久,价格便宜,疗效确切,不需要做皮试,所以在乡镇基层应用较普遍。临床主要治疗G+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以及厌氧菌引起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已成为治疗呼吸道感染、骨及关节炎感染、盆腔感染、腹腔感染等常用的抗生素。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伪膜性肠炎等,肌肉注射局部刺激性大,长期静脉滴注,可出现静脉炎,少数病人可出现药物性皮疹。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无交叉过敏反应,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者。与氨苄青霉素、苯妥英钠、巴比妥盐酸盐、氨茶碱、葡萄糖酸钙及硫酸镁可产生配伍禁忌,与红霉素呈拮抗作用,不宜合用。肝、肾功能损害者、胃肠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抗生素相关肠炎患者要慎用。使用本品时,应注意可能发生伪膜性肠炎,如出现伪膜性肠炎,先进行补充水、电解质、蛋白质;然后给甲硝唑口服,250—500mg,一日3次,无效时再选用万古霉素口服0.125~0.5g,每日4次进行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成因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药物是把双刃剑,即有正面的作用,也必然会具有不同程度地毒副反应,同时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抗菌药物临床中使用最广的药品,然而抗菌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静脉给药途径最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主要原因是静脉给药,可快速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体内吸收过程,对机体的刺激性较强。静脉输液多采用联合用药,也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主要表现在皮肤的瘙痒、皮疹、红斑、风团等。所以,患者用药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重点监护高敏体质患者,严格按照用药指征给药。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和细菌的耐药性。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多见,其次是链霉素;药物性皮疹以氨苄西林最多见。青霉素大剂量快速输注,可引起青霉素脑病表现为头痛、颈项强直、呕吐、惊厥甚至昏迷。氨基糖苷类可引起前庭功能损害,造成永久性耳聋。肾毒性以氨基糖苷类引起者最多见,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多粘菌素亦可引起,青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偶可引起,老年人、新生儿肾功能减退者易发生肾毒性,应该慎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可导致骨髓抑制、灰婴综合征。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可能诱发二重感染,长期用药和联合应用多种抗菌药物者尤宜发生,以四环素类和其它广谱抗菌药物引起者常见。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细菌对该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总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理化特性、配伍变化、处方用量、体内代谢特点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中的广泛使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级医院要广泛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督检查,要建立健全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监测报告制度,开展对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和实验研究,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确保人们群众的用药安全。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充分认识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性,普及人民群众的医学科普知识,从根本上杜绝不合理用药现象,使药物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