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痛风患者7例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骆红剑,马立勇,桂建礼。

【关键词】 痛风踝关节痛;误诊;原因分析。

痛风属于新陈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中尿酸含量增高,并由此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痛风可以发生在上、下肢各关节,但因为下肢关节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承受力大,容易受累,而且此处局部温度低,故为最好发部位,其次为另外的跖趾关节和踝、膝、掌指、腕、肘等关节[1]。其中踝关节痛风最易受累的大关节之一,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有日见增多的趋势。我院自2006至2009年共确诊踝关节痛风关节炎17例,其中误诊7例,误诊率为41.2%。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7例,男6例,女1例;年龄32~63岁,有明确发病诱因者4例(劳累2例,饮酒及外伤各1例),有痛风家族史1例。7例以踝关节疼痛就诊5例,以第一跖趾关节及其附近疼痛就诊者2例。以经相关检查符合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1977年制订的标准诊断[2]:(1)急性关节炎发作一次以上,在1天内即达到发作高峰;(2)局限于个别关节;(3)整个关节呈暗红色;(4)第一跖趾关节肿痛;(5)单侧跗关节炎急性发作;(6)有痛风史;(7)高尿酸血症;(8)非对称性关节肿痛;(9)发作可自行停止。凡具备3条以上,并可除外继发性痛风者即可确诊。

1.2 误诊情况 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扭伤3例;误诊时间3周至14年,平均4.1年。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57岁。因右踝关节扭伤肿痛剧烈于2004年9月12日来门诊诊治,查右足踝关节红肿、压痛,值班医生考虑为踝关节扭伤合并感染,给予抗生素、镇痛剂治疗,2 d天后关节肿胀减轻但局部仍有疼痛、跛行,改用三七散外敷配合活血化瘀类中药口服进行治疗,症状消失。近两年时有疼痛均以慢性踝关节扭伤进行处理,疗效不甚理想。3个月前患者无任何诱因出现右踝关节红肿、疼痛,不能行走伴发热乏力,收入院诊治并完善相关检查。查血尿酸417 μmol/L,尿尿酸3 350 μmol/L。WBC计数不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类风湿因子(RF)阳性,右足X线见第一跖趾关节间隙变窄,第一趾骨轻微骨质破坏,追问病史,每次发病均与饱餐或过量饮酒有关,查体见耳壳处黄白色米粒状结节,取样见尿酸盐结晶,方确诊原发性痛风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用秋水仙碱配合抗风湿治疗,症状迅速控制。维持治疗2年,追踪观察无复发。

3 讨论。

3.1 对痛风关节炎缺乏认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均寿命的延长,患病率也明显升高,由1983年前的0.8%,上升至1988年的0.18%[3]。尤其老年痛风成为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痛风关节炎常因饮酒、外伤、感染等诱发,初发时多为单关节,最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本组有2例均有上述特点,但临床医师对这些特点缺乏认识,只考虑有踝关节扭伤病史,而未行血、尿尿酸检查。

3.2 对病史缺乏细致的了解和分析 本组有5例病史都在1年以上,其间曾多次就诊,医生均未详细了解病史,只简单地认为是踝关节慢性损伤或是风湿类疼痛症。在服用一般止痛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能缓解症状的情况下,往往对诊断不再质疑。上例患者初次以急性扭伤就诊时,仅考虑合并有感染性疾病,抗炎治疗症状消失与痛风病程自限性在时间上的重叠又造成“临床治愈”的假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