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植检局局长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问诊”田野写春秋。

——记一心为农的XX植保植检局局长XX。

全省首个制作完成县级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地形图;全省第一个在电视台开播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预报节目,在全国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全省率先推出 “病虫处方”到田间、“病虫简报”立地头等主动服务活动;全省首个由县植保植检站更名为植保植检局,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植保植检工作先进单位……  

近年来,万年植保植检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辉煌背后,凝聚着该县植保植检局局长陈化寨勇于奉献、不怕艰辛的勤劳与汗水,凝聚着他敢于创新、执着发展的心血与智慧。因为奉献,荣誉闪闪。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全国病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全省病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荣获全省优秀植保站(局)长、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04年2月,陈化寨走马上任万年植保植检站站长。虫口夺粮,六年时间,万年病虫防治减少粮食损失2.4亿斤。陈化寨为万年“保丰植保”写下了重重一笔。  

2006年8月,炎炎烈日炙烤着万年大地,酷暑让一股躁动的情绪普遍弥漫。但令农民更躁动不安的是一场可怕的水稻瘟疫。  

首先裴梅、苏桥,然后石镇、梓埠等滨湖地区,再到陈营、汪家……不到一个星期,全县20万多亩晚稻相继发生稻飞虱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种植面积的70%以上,严重威胁晚稻生产安全。  

“陈站长,快想想办法,救救我家的禾苗吧,一家人全指望着它吃饭呢。”汪家乡蒋源村73岁老汉蒋泽全看着日渐枯槁的稻苗,痛哭不已。

“我家四亩水稻大片死秆倒伏。我该怎么办?”  

……  

一个个求救电话日夜响起,一张张苦脸焦急万分。陈化寨听在耳里,看在眼里,痛在心中。  

“绝不能让农民朋友流汗再流泪。稻飞虱得不到防治,我绝不回家。”陈化寨与同事一头扎进了田间地头。  

烈日下,星斗中,陈化寨带着同事一起分析灾情,指导农民朋友如何防治。饿了,就啃随身携带的馒头、方便面;困了,就躺在树荫下眯上一觉。最多的一天,陈化寨在田间跑了一百多里,呆了18个小时。多日39℃的高温,让陈化寨三次中暑,但他总是吃点药,又带病上阵。  

两个月下来,稻飞虱得到有效控制,万年县的田间地头又重焕生机,农民朋友的脸上重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可陈化寨却整整瘦了七公斤,脸上也成了黑炭色。当他踏进家门时,正读小学的女儿还以为他走错了门呢。  

这样的情景,从陈化寨踏上植保植检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曾无数次上演。  

“连续一个星期不回家是经常的事。”杨海燕是单位上的技术员,谈起陈化寨,总是为他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感动。但最让她难忘的还是09年的一件事。  

2009年5月,陈化寨的腹部时常出现剧烈疼痛,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胆结石,医生建议立即手术。“马上就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农民朋友离不开我。”得知手术至少需休养半个月的时间,陈化寨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尽管剧痛时不时折磨着他,但他仍坚持到当年10月底,病虫防治结束后,才躺上了手术台。“为了工作,命都不要。”老婆时常责怪他工作太卖命,但更多的是自豪。  

6年来,陈化寨风里来、雨里去,带着他的团队,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142个村,行程超过9万公里。令人振奋的是,他和他的团队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群众的欢笑、大地的丰收:万年病虫防治减少粮食损失2.4亿斤,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两亿元。  

  六年来,陈化寨始终致力于病虫防治专业化、生态化,万年植保事业正迈入统防统治、绿色植保新时代。  

2010年5月17日14时40分,万年陈营镇聂家村,全省植物疫情应急防控演练现场会在此举行。身披“橙色武装”,使用大型手推式喷雾器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吸引了众人眼球。这种喷雾器射程可达30米,一天能施药300亩,是传统施药方法效率的100倍。  

“提高病虫防治效果,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必须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随着植物疫情跨国、跨省传播扩散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单一防治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陈化寨敏感地意识到,发展统防统治迫在眉睫。上门宣传专业化防治效益,争取项目资金,帮助购买设备,培训操作人员,经过陈化寨半年多的艰辛努力,2006年8月,万年第一支由县植保植检局扶持、农户组建的专业化防治队伍正式运营。目前,该县共组建了13支民间专业化防治队伍,拥有机动喷雾器240台,机防队员300余人,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10万亩次。  

“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保护整个农作物的生产安全,更重要的是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的生态安全。”为帮助农民尽快掌握“绿色植保”技术,2007年,陈化寨决定在湖云建立万亩绿色大米生产基地,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群众展示绿色控害技术的实际效果。  

不用农药就能种好水稻?很多农民对此半信半疑。  

为说服大家,他天天走村串户,为大家讲解绿色控害技术原理。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技术支持,及时把杀虫灯、性诱剂等器械安装到田间。当年,示范区比对照区亩均减少农药使用量493毫升,下降92.5%;亩均增产稻谷67斤、节本增收91.98元。在示范区的带动下,目前,万年已建起了3个万亩绿色大米生产基地。  

如何做到事半功倍,构建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现代植保?是陈化寨孜孜不倦的愿望和追求。

做好植保工作,必须深入农业一线。但问题是,纵然浑身都是铁,又能打出几颗钉?8个植保人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全县农民?现代农业需要现代植保的支撑,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陈化寨常年思考的两大命题。  

善于创新的他一步一步探索,一点一点破题。  

“过去,植保技术人员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时,经常遇到农民外出,还有的农户因对技术员所讲内容容易忘记或不甚明了而影响喷药。”该县植保植检局副局长张少东为此总是头痛不已。“但化寨的办法就是多。”  

张少东所说的办法,是陈化寨的一大创举:“田头处方”。  

他介绍说,所谓“田头处方”就是技术人员在田间诊断时,一发现问题,便在纸上详细记下并开出处方,置于田间地头显眼处。同时把防治热线电话、技术员姓名写在上面,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几年来,陈化寨和同事共在田头开出“农技处方”6万多份。  

为更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病情预报防治技术, 2005年,陈化寨又与县电视台合作,创造性地推出了《每周病情预报》节目,每天集中在中午和晚上黄金时间播出一集,使全县的农业病虫预报像天气预报。节目采取电视流动画面、静态照片、字幕、配音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作物病虫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趋势、防治技术措施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农民眼前,由于便于理解、记忆、掌握和运用,病虫预报深受农民欢迎。目前,节目已累计播出172期,播出时长3860分钟。2006年,万年病虫预报可视化工作被评为全国三等奖。  

多年来,他还创设手机短信、电话语音、党员远程教育网、病虫情报简报等平台,将病虫预报防治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全县病虫情报入户率由05年的10%提高到当前的90%,中、长期和短期预报准确率也分别达到85%、95%以上。  

“明年,我们致力于把现代技术设备运用到植保中。建立数字监测系统、数字分析平台,实现信息传递数字化、防控系统数字化、工作考核数字化,重点发‘数字植保’。”陈化寨说。  

“以前水稻发病了,我们必须到田头察看。有了数字植保,就可以通过摄像头,实现远程视频问诊,这必将大大提高服务效率,扩展服务面。”谈起“数字植保”,陈化寨信心百倍,满怀憧憬。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