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衰微是理性回归和文化宿命]宿命是什么意思

七嘴八舌   有人在分析年轻观众为何不爱看京剧时,指出了3个原因:一个是休闲消费方式繁多,一个是京剧兴趣没有从小培养,再一个是缺乏现代市场宣传手段。

其实,京剧衰微文化市场自然的新陈代谢。

京剧演员们那一张张白色面孔,经过红、黑、黄等色彩勾勒后,变成为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中精美绝伦的戏剧人物,和着锣鼓的伴奏,拔着高腔,摆着各种手势。

演员们分明感受到只有舞台才能赋予的力量。

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在幕布落下后,他们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在他们眼前的观众席,大部分都是空位子。

有着200年历史的京剧艺术正在我国迅速失去观众,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的现代艺术形式

(7月20日《深圳商报》)   虽然一场保护京剧的运动正在全国展开,如京剧进校园计划的实施,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一旦人们开始保护某种艺术形式,就如同宣布它已死亡。

中国艺术的瑰宝――京剧到底怎么了?如果说京剧已经死亡,还是难以服众的,毕竟全国有11家国家级重点院团17家省市级重点院团还在坚守着,毕竟京剧还有着众多的老戏迷,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年轻观众已经不爱看京剧了,京剧正面临着演出锐减、观众冷漠、队伍萎缩、后继乏人、从业人员待遇低下……等种种困境。

而且保护京剧运动的开展,也从另一面证实了京剧衰微已经到了需要国家拯救的地步。

但是京剧衰微还是不能称之为“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衰减”。

在我看来,京剧衰微或许也是京剧本位的理性回归和文化宿命

众所周知,我国的诗歌正在走向衰微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经辉煌的我国最高级别的《诗刊》,如今也只剩下了两万五千册的发行量,其实京剧衰微诗歌衰微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繁荣与衰微都统一于诗歌京剧的发展历史中,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他们的衰微或是一种文化必然。

有人在分析年轻观众为何不爱看京剧时,指出了3个原因:一个是休闲消费方式繁多,一个是京剧兴趣没有从小培养,再一个是缺乏现代市场宣传手段。

其实,京剧衰微文化市场自然的新陈代谢。

在没有电影之前,戏剧是人们消遣的主流文化,作为国粹京剧火热是必然的。

在有了电影之后,电影就逐步代替了京剧的主流地位。

而在有电视之后,电视又逐步替代了电影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固守一种艺术形式观众越来越少,而且爱赶潮流。

京剧衰微电影市场的冷淡等等,都该是必然的,完全没有必要为之黯然神伤。

当然,尽管京剧衰微是理性回归和文化宿命,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为拯救京剧而付出努力,毕竟谁也不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衰落。

■。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