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话日日倾》看方言电视节目_方言电视节目

摘要:方言节目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如何处理方言节目创办与管理的关系?如何解决作为地域文化表现的方言节目和承担推广普通话责任的广播电视媒介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广西本土节目有话日日倾》为例,通过对方言节目创收、创优、收视、受众等多项指标的分析,尽可能客观地阐述方言节目的正负效应,理顺方言节目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审视方言节目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方言 电视节目 发展趋势      引言   2005年9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向各地方广电部门批转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

《公约》中对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语言进行了规范,用方言播报的现象也在明令禁止的范畴之内。

2006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表示,要进一步规范广播影视节目播出语言,非经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各级广播影视播出机构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

但事实上,在电视文化日趋多元的发展趋势下,全国各地方言节目层出不穷,甚至其中还不乏一些“老牌”和“名牌”,四川的《雾都夜话》、湖南的《越策越开心》和杭州的《阿六头说新闻》都曾获评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的“全国百佳栏目”,而广州电视台的粤语新闻,平均收视率为9%~18%,是同时期普通话新闻最高收视率的10倍左右。

此外,2004年开播的广东南方电视台粤语卫星频道,也成为获准上星的地方方言电视频道

有话日日倾》是南宁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的一档方言栏目,从2006年6月亮相荧屏,到2009年10月退出荧屏,它历经两次改版,它的走红与没落,注定要引起人们对方言节目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方言节目受众分析   应该说,作为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之一,方言不仅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而且还富含一方民众的心理积淀等各种信息。

新闻学理论认为,受众最欢迎的电视节目永远都是本土化的节目,因为这些本土化的节目更符合受众的心理趋同性要求。

著名媒介学家Picard也曾经说过:“相对于临近地域文化节目以及和好莱坞一样以世界为舞台的节目,本土化的节目更受大众的欢迎。

方言新闻节目正是电视节目“本土化”、“本地化”的具体表现。

方言节目,其制胜法宝就在于“方言”。

方言作为某一特定地域文化的象征和载体,与这一地区的受众有着天然的心理亲近感。

同时,方言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最明显标志,无疑是准确叩击这一地区受众的集体心理最有力的工具。

因此,用方言播报主持节目,比用普通话更能引起本地受众的关注和共鸣,从而在用普通话进行播报的常规新闻之外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

大多数方言节目的主角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民众,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问题都是我们所遇到和面对的,因此这类节目更能引起当地受众的兴趣和关注。

方言节目主持人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用大众的观念和标准审视节目内容并判断节目价值,所以在情感上也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作为南宁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改版的产物,《有话日日倾》诞生于2006年6月19日。

镜头前风趣幽默的高佬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仙姐姐两位主持人“里应外合”、“虚实结合”,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而且更加注重和体现了南宁的本土气息。

节目还尝试运用相声、说书等传统曲艺形式,穿插电影片段、MTV、FLASH等娱乐元素,进行了各种趣味化传播的探索。

节目开播1个月左右,在南宁时空中播出的60多个频道中,《有话日日倾》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就上升到同时段节目的第一位;3个月后,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有话日日倾》的收视率已达4.717%,在广西电视荧屏同一时段居第一高收视率的位置。

有话日日倾》主持人高佬,真名吴迪,为土生土长的南宁人,是广西一位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

节目中“嬉皮笑脸”,完全没有退去他说相声、演小品的痕迹,因此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和他曾经是一位专业相声演员不无关系。

他说:“其实我只能叫做‘角色’主持人,而《有话日日倾》是一种曲艺加新闻节目

这种平民化、低视角的新闻姿态让这档新闻成了真正的百姓新闻,突出了地域特色。

我们国家既然有56个民族,而且每个民族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南宁市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我们推广普通话是对的,但是也应该留下一个30分钟的节目时间段,让南宁的父老乡亲在自己熟悉的语言氛围中,去感受一种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同时,传递一些新闻和信息。

因为南宁话对于南宁人来说就像家常菜风味牛杂一样,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   但是不能否认,方言节目背后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它面对的是小众群体,所以无法被更多的其他地域的受众所认识和接受;比如它无法吸引更多更大的广告商来对它进行投资,所以会最终导致方言节目由于缺少资金而无法支撑;比如因为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普通话的标准和规范;比如体制的问题带来的人事问题也不能因为是方言节目而有所例外;等等。

最终,运行三年多之后,历经主持人和播出时间等重要元素的“改头换面”之后,《有话日日倾》于2009年10月停播。

方言节目的推广和普通话之间的辩证关系   尽管方言是地方上的语言,但方言含义丰富而且深刻,每一种方言都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它体现的是中国民间朴素的思想,承载了中国多元化的地域文化

但是由于方言沟通起来很困难,适应能力差,适用范围小,因此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以我国大力推广普通话,国家广电总局也三令五申地要求主持人必须讲普通话,加强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但是电视多元化的发展,加剧了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区域内的竞争更激烈,所以为了满足这一现状,也为了繁荣地方的文化、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方言还是在地域范围内生存了下来,并且还有发展繁荣的趋势。

方言电视节目中的方言运用体现了电视节目内容的多样化和通俗化,而这种通俗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方言电视节目中的方言运用填补了普通话主持电视节目的空白空间。

而这个空间可以这样去理解其真实的内涵,就是在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地方电视台播放电视方言作品是民众应该享受的文化权利和精神财富。

体现的是公民权利的公正公平,并且地方电视媒体和公民有权利和义务去继承和发展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受众有权利去接触和欣赏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化

广西时空网上就有众多网友直言:“主持人高佬说新闻,用的是带南宁味的普通话――南普,又带着一些白话,这让听惯了用标准普通话新闻的南宁观众,感到既新鲜又亲切。

”   普通话是国语,方言是母语,同时生存在一个屋檐下的语言,没有必要排斥。

普通话是为了方便我们民族大家庭之间的交流,而方言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自己出生的地方。

有话日日倾》就能够很好地诠释这一观点,主持人高佬用白话和南宁的普通话来播报新闻,而那位神秘的神仙姐姐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来辅助,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与民贴近的效果,也是在推广普通话的传播,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个节目的真正含义所在。

方言节目的平民化特征和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电视改革的大潮中,“电视节目本土化”是地方电视台与具有强势话语权和资源优势的中央电视台及省级卫视台的竞争过程中谋求自我生存发展之路所做出的有效的探索。

不同于央视放眼世界、雄霸中国的气势,也迥异于省级卫视抢占全国收视份额的雄心,地方电视台在技术上无法覆盖更多的地区,所以它们争取的最大目标是本地观众,所以节目的本土化、本地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方言节目在地方电视台火爆,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有其深层的理论支撑。

它是频道专业化、节目类型化改革的产物,是地方电视台实现自身发展的自觉选择,也是电视媒介和受众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所谓的方言节目,其实就是“电视节目本土化”的一种体现。

普通话节目一统天下的格局中,方言电视节目成为现在主流节目的一种有益补充,它能让群众在同一时间段不同的频道或者在不同的时间段相同的频道中有更多的选择,这样大大丰富了人们空闲时间段的娱乐空间。

比如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把电视方言化、平民化演绎到了极致。

这种方言电视节目目前在地方电视节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方言电视节目都是以地方民间生产生活中的习俗为主旨来展开的。

节目中的窄播化性质着重强调了电视的市场取向和服务,意在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定向性的分众传播,兼顾不同受众视听习惯上的偏好和差异,满足广大观众对电视传媒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增强电视的适应性、渗透力和亲和感,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影响力以及传播效果。

正如《有话日日倾》节目主持人高佬所说的,这种平民化、低视角的新闻姿态让这档新闻成了真正的百姓新闻,因为它突出了地域特色。

方言节目的发展趋势   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应该不是单纯的受众调控或政策调控那么简单,至少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作用,才能决定它的繁荣或衰落。

如果能在创新、突破和目标受众上多下一点工夫,方言电视节目应该也必然会有自己的空间。

随着窄播化现象的普及,方言节目将会增设频道,以使其覆盖面扩展到更多存在本方言的地区。

比如广西桂林与湖南永州和邵阳交界,两地很多方言是相通的,开设两地联办节目,不失为一个良策。

兴安的葡萄节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即便是语言相异,当方言节目覆盖面较大时,充分利用电视视听兼容的特点,在方言电视节目中配制普通话字幕,方言节目就与普通话节目一样,逐级开始具备持久性以及权威性,区域间的交流以及互动无形中都得到了加强。

重庆电视台的喜剧频道,就一直播出着很多方言电视节目,而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开播则开了方言频道的先河。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方言节目会影响青少年对普通话的认知和掌握”的问题,也不难解决。

事实上,青少年喜欢方言节目的理由不是像他们的父辈祖辈一样,喜欢方言带来的“亲切感”,更多的是因为“搞笑”、“有意思”。

如果方言运用得有深度,不迎合媚俗,不误导主流的价值观及其判断标准,那么单纯就语言而言,针对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学校的青少年而言,其并不会比学校教师的影响更大。

如果能调整一下播出时间,避开青少年收视高峰,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结语   毋庸置疑,方言电视节目成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而在电视节目中加入方言,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让节目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适应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因此,在有效引导、积极规范的前提下,多渠道保护并支持方言电视节目的存在,一定会让方言电视节目走出一条生命力持久的传播之路。

参考文献:   1.俞虹、金姗姗:《直面方言播报主持》,《现代传播》,2005(1)。

2.沈国芳:《中国传媒大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宗匠:《电视娱乐节目 理念、设计与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4.李小寅:《也谈方言电视节目》,《当代电视》,2006(6)。

5.韩青、郑蔚:《电视娱乐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韩鸿:《方言影视的文化解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

8.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编校:郑 艳。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