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作为新手,和老茶人品茶时,老茶人时不时冒出的茶叶专业术语,是不是经常让你听得云里雾里?茶道术语有哪些?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术语,一起来看看。

茶道术语

中性术语。

茶性专指茶汤入口后口感的刺激性。包括香型和苦涩度,常用强、弱来形容。

茶质指茶汤入口后,汤质在口腔中的饱满度。包括滑度、甜度、回甘度、底蕴及耐泡程度,常用厚薄、重淡来形容。

香气鲜叶在制作工艺中产生,主要由茶叶中游离型儿茶素产生。在口腔中,上颚、舌面、舌下、两颊、咽喉间感觉明显。

水味茶汤滋味很淡薄,喝茶已经喝到水的甘甜味而非茶本身的甘甜,叫做水味。基本上水味出现在喝茶最后的阶段是正常的。

褒义术语。

回甘指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

生津指两颊、舌面、舌底、有唾液不断的涌出。

喉韵品茶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如甘、润、燥。

饱满指茶汤物质丰富而带给口腔的一种充实感。

陈韵经时间陈化而产生的韵味,常在有一定年份的老茶中易感到。

香气内敛香气不张扬,其香在水,用心则有,不用心则无。

入口即化茶汤入口,不用有意识的吞咽,自然入喉。特别是陈年好茶,人们说入口即化,喝了没喝,是品老茶时人们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

爽朗经岁月的陈化,仓储优良的茶汤入喉后,口腔爽朗,牙齿有清晰感。

药香陈年老茶的共同特征,药香浓郁通常是对老茶香气的一种赞扬方式。

贬义术语。

酸味在揉捻后未晒干,压制时所含水分过高而产生。

青味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而产生,严重时会有青腥味。

锁喉品茶后,咽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感,人会微觉不安、烦躁等。

茶水分离茶汤入喉,嘴里留的不是茶味,而是水气。

茶道程序

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使大家心旷神怡,也单元您的行贿伴随着这支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时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的羽毛,我敏捷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们介绍今天的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具。

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海。

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它所制作的紫砂湖北历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人把子砂壶称为大彬壶。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洗壶和提高壶温。

武夷岩茶属乌龙茶类,把武夷岩茶放入紫砂壶内称为乌龙入宫。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武夷茶艺讲究高冲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茶艺小姐将开水壶提高,向紫砂壶内冲水,使壶内茶叶随水浪翻滚,起到用开水洗茶的作用。冲水时要沿着壶的边沿冲,以免冲破茶胆。

春风拂面是指用壶盖轻轻地刮去茶壶表面的白色泡沫,使壶内的茶汤更加清澈洁净。

第五道:五龙入海,重洗仙颜。

武夷岩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头一泡冲出的我们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为茶汤呈琥珀色,从壶口流向茶海好似蛟龙入海,所以称之为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处摩崖石刻,在这里寓为第二次冲泡。第二次冲水不仅要将开水注满紫砂壶,而且在加盖后还要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这道程序完成后,一般要根据茶的品种和当日的气温闷茶11.5分钟。闷茶的时间太短,茶色浅味薄,岩韵不明显。闷茶的时间若太长,则熟汤失味,且茶味苦涩。

第六道:玉液移壶,再注甘露。

冲泡武夷岩茶要具备两把壶,一把子砂壶用于泡茶。称为泡壶或母壶;另一把容积相等的壶专门用于储存茶泡好的茶汤,称为海壶或子壶。把母壶中冲泡好的茶汤倒入子壶,称为玉液移壶。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净后乘热再冲水,称之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江海壶中的茶汤快速均匀第依次注入闻香杯中,称为祥龙行雨,取其甘露普降的吉祥之意。

当海壶中的茶汤所剩不多时则应将巡回快速斟茶改为点斟,这是茶艺小姐的手势一高一低有节奏地点斟茶水,形象地称之为凤凰点头,象征着香嘉宾行礼致敬。

过去有人将这道程序称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饮这样说刀光剑影,杀气太重,有违茶道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

第八道:龙凤呈祥,鲤鱼翻身。

闻香杯中斟满茶后,将瞄有龙图案的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称为龙凤呈祥。把扣合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为鲤鱼翻身。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鲤鱼翻身越过龙门可化龙升天而去。我们借助这道程序,祝福大家家庭和睦,事业发达。

第九道:捧杯敬茶,众手传盅。

捧杯敬茶是由茶艺小姐用双手把龙凤杯捧到齐眉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左侧第一位客人行注目点头礼把茶传给他,客人接到茶后不能独自先品为快,而应当也恭恭敬敬第香茶艺小姐点头致谢,并按茶艺小姐的姿势依次将茶传给下一位客人,直到传到离茶艺小姐最远的一位客人位置为止。然后再从左侧依次传茶。通过捧杯敬茶,众手传盅,可使大家心贴的更近,感情更亲近,气氛更融洽。

当每位客人手中都得到一杯茶后,茶艺表演进入新的阶段。武夷功夫茶艺分为两个阶段,前九道程序是由茶艺小姐操作,为客人烧水、冲茶、斟茶、敬茶。从第十道程序开始,客人更直接参与茶事活动,宾主共同品茗赏艺。

第十道:鉴赏双色,喜闻高香。

客人用左手将描有龙凤的茶杯端稳,用右手将闻香杯慢慢提起来,这是闻香杯中的热茶全部注入品茗杯中,随着品茗杯温度的升高有热敏陶瓷烧制的乌龙图案会从黑色变成五彩色。这时要观察杯中茶汤是否呈清亮艳丽的琥珀色。

喜闻高香,是武夷品茶中的头一闻,客人闻一闻杯底留香。第一闻,是闻茶香的纯度,看是否香高辛锐无异味。

第十一道: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的姿势来端杯品茶。这样拿杯即稳当有美观。三根手指寓为三龙。

初品奇茗使武夷品茶三品中的第一品。茶汤入口后不要马上咽下,而应吸气,使茶汤在口腔中翻滚流动,让茶汤与舌根、舌尖、舌面、舌侧的味蕾都充分接触,以便能更精确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没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兰芷。

再斟流霞是指客人斟第二道茶。《全唐诗题武夷》中写道: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瑟鼓几时回。流霞原是寓酒,但在斟武夷岩茶时,茶汤清亮艳丽恰似流霞在杯中晃动,所以我们借用流霞来赞美武夷岩茶的汤色。

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兰花之香是世人公认的王者之香。二探兰芷十第二次闻香客人可细细地对比看看那清幽、淡雅、甜润、悠远、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单纯的兰花之香更胜一筹。

第十三道:二品云腴,喉底留甘。

云腴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茶的美称。二品云腴即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是茶的滋味,看茶汤过喉是鲜爽、甘醇,还是生涩、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荡气回肠。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贡茶中的珍品,后来用来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表示斟第三道茶。荡气回肠是第三次闻香。品啜武夷岩茶闻香讲究三口气即不用鼻子闻,而是用口大口大口吸入茶香,然后像抽香烟一样,从鼻腔呼出,这样可以全身心地感受茶香,更细腻地辨别茶叶的香型特征。茶人们称这种闻香方法为荡气回肠。第三次闻香还在于鉴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华,领悟岩韵。

含英咀华食品第三道茶。通过品饮了头两道茶,茶的生涩感已消失,从第三道开始回甘。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饮武夷岩茶时说:品茶含英咀华并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其中英和华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华就好像嘴里含着小花一样慢慢咀嚼,细细回味,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武夷岩茶的香清甘活无比美妙的岩韵。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喝了头三道浓茶之后,再喝一口白开水。喝这口白开水千万不可急急咽下,而应当像含英咀华那样慢慢玩味。咽下白开水后,再张口吸一口气,这时你一定会感到满口生津、回味甘甜、无比舒畅。多数人都会有此时无茶胜有茶的感觉。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哲理:平平淡淡总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龙戏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仍不失茶的真味。名茶探趣是请客人自己动手,看一看壶中的茶还能泡到第几道。

游龙戏水是把泡后的茶叶放到清水杯中,让客人观赏经多次冲泡后充分舒展的茶叶叶片,行话讲:看叶底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叶底三分红,七分绿,称为绿叶镶红边。在茶艺表演中,由于乌龙茶的叶片在清水中晃动很像龙在水中玩水,故名游龙戏水。

第十八道: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