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见文字锅里煮]东坡谁见文字锅里煮

一个湖南乡下的孩子,祖父勉强认得三百个汉字,悉数教他识得。

祖父要求他不仅能认出那三百个汉字,还要懂得它背后的含义。

祖父把自己认识的三百个汉字全部教完后,紧跟着,他去上了学,可是家穷,只勉强上了一两年便辍学回家,跟多数村里孩子一样砍柴、放牧,小小的身体,过早地承起了养家的担子……乡下的树枝多呀,随便搛一截,就可以作画

这个小孩天赋如此,东画西画的,一致博得同伴好评。

一个孩子的这些意外的本领,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原本派不上什么大用场。

不过是又要糊口了,十几岁的他出门去拜师傅,学做木匠

到了后来,为了赚得更多的银子养家,他又自学起雕花来。

慢慢地,小木匠的名声渐渐大了,眼界也宽了,偶然的机会,又遇到好老师,念他家穷,自费教他作画

小伙子重新拿起《论语》等古籍。

老师告诉他,学古籍是为日后的画上题诗打基础。

木匠就这么传奇性地开始了弃斧泼墨生涯。

曾经,砍柴的时候,他因为痴迷绘画,回回误了正事,日暮时分,挑一根空扁担回家,祖母便劝解:孩子,吃饭活命是最紧要的事情……哪见文字锅里煮?如今,卖画的银子终于可以将一大家子养活,祖母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老人家从这个长孙身上,真切地发现了“文字(绘画)”原来真的可以拿去换银两买回菽麦米粟放在“锅里煮”呐。

……我不过在说齐白石

这位活了九十五岁的人瑞,他的一生仿佛都是传奇。

他的前半生在湖南老家作画卖画,后半生定居北京,连润格都写得清楚贴在显眼处。

这老头一生耿直天真,在不同的年龄段,屡有高官表示自愿捐资帮其搞个官阶,他均不作二想。

一辈子活得简单自由,他在心里,既装下了柴米油盐,又装下了明月清风,凭借着不倦的追求,一步步踏上高处。

在我看来,齐白石的画,其可贵处,不在虾鸟草虫系列,而是体现在他中年挥就的《借山图册》里。

那时,他尚不大富裕,花去卖画所得巨资(三百二十两银子)在家乡租借一片山地,种植梨树无数,被小孙子牵绊着,爷孙两代尽享人伦之乐。

那应是他艺术感觉最丰盛的时候。

为什么叫“借山图册”?因为山是不能占有的,不过是借山娱目而已。

这是他在自传里说的。

借山娱目”这四个字,分明厘清了山水之道。

一直在想这个“道”字应作何解――首为头之意,头即头脑;而走之这个偏旁,不也就是行走之意吗?他借助于“行走”绘画,终于悟得了山水之道。

在中国山水画里,我一点点地感念着它的好,它的简,它的淡,它的大片留白――这种简淡静好,并非具体的,而是线性的,忽高忽低,宛若投影于电脑屏幕上的反映心脏活力的曲线图,是可以闻得见热血的――中国山水画,与老庄的书,其实都是一脉的,不过是让我们更好地识得自然之道。

而前者更为高妙些,它处处讲究不着一言而天机自泄。

早晨,路过一所庭院,两只白猫慵懒地躺在地上,斜着身体,微眯着眼,正在安享一株栀子树的荫泽。

一切都是混沌的――无论白如飞雪的猫,栀子树新绽的稚嫩的叶,还是走在风里的人。

齐白石实则也就是一个混沌的人――他将日常的平庸与艺术的高韬微妙地统一在绘画里――甚至他画里的一头大肥猪,在通过河边的一条石桥时都显出了一种混沌的优雅。

白水河边,除了石桥,尚有柳丝,你知道的,有柳丝的地方一定有风,有明月,有远山黛岚,一切都是谐和的,这就是人世。

而人心又该是什么呢?还是那句话,一颗心,既能容得下日常的琐碎平庸,又能装得下云朵清风,就可称得上圆满了。

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原本就是超越名利的,它,不过是一种心灵的修炼。

这,从齐白石的画里,我又一次有了心领神会――宛如栀子

树下歇着两只白猫,那么让人感念。

插图/山水屏/齐白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