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素对弓形虫感染小鼠黏膜及系统免疫应答的影响

作者:苑文英,刘秀华,耿彦生,于朝云,刘未华,唐志远。

【摘要】 目的通过对大蒜素治疗和未治疗弓形虫感染小鼠免疫组织脾淋巴细胞数、肠系膜PP结数、肠内皮淋巴细胞数(IEL)及对再攻击感染免疫力测定,了解大蒜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成治疗组、感染组和对照组,用5×104个/只RH株弓形虫速殖子经口感染小鼠,当天用大蒜素治疗,1次/d,持续14 d,治疗后0,2,4,6,8,10,12周断颈处死小鼠,记数脾淋巴细胞、肠系膜PP结、肠内皮淋巴细胞数(IEL),并用1×106个/只速殖子再次感染小鼠,观察存活情况。结果在观察的时间段内,肠系膜PP结数无明显变化,脾淋巴细胞数、IEL数治疗组高于感染组和对照组,以治疗后4,6,8周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再攻击感染免疫力测定结果显示,治疗组存活率高于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蒜素治疗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小鼠后,能刺激免疫组织增生,提高对再攻击感染存活率。

【关键词】 大蒜素弓形虫感染免疫组织; 存活率。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虫,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大部分宿主。急性感染阶段,速殖子在体内迅速增殖,机体对其免疫应答主要为IFN—γ介导的细胞免疫[1]。慢性感染是由于弓形虫速殖子转为生长缓慢的包囊状态[2],从而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在免疫抑制的个体中,如化疗病人、AIDS患者,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原,它可由慢性感染再燃而引起严重病变。为研究大蒜素在改善低剂量强毒株速殖子感染小鼠免疫组织应答和存活情况,进行了此项实验,探讨通过调节免疫应答平衡来恢复免疫力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弓形虫RH株购自天津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由河北大学医学部实验中心保种。

1.2 动物。

SPF级BALB/c小鼠购自河北医科大学,由河北大学医学部实验中心动物室繁殖,8周龄。颗粒饲料喂养,自然光照、自由进食饮水。

1.3 药物。

大蒜素,针剂,30 mg/支,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70802。

1.4 分组126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感染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RH株弓形虫速殖子5×104个/只经口感染小鼠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治疗感染当天给大蒜素80 μg/只,1次/d,连续14 d,感染组灌服生理盐水替代。

1.5 指标及测定方法。

1.5.1 脾T淋巴细胞分离与计数将脾置于300目不锈钢网上研磨,用PBS洗涤离心,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试管内中层白色膜状淋巴细胞;用2%台盼蓝染色,计数淋巴细胞

1.5.2 小肠PP结分离与计数摘取小肠,置于5%FBS—PBS中,计数小肠浆膜表面PP结数目(通常在肠系膜附着处对侧,丘状隆起,色泽较白)。

1.5.3 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分离与计数将去除PP结和冲洗肠液后的小肠剪成1~2 cm的小段,并纵行剪开,将洗过的肠段悬浮在含EDTA的PBS烧杯中,37℃磁力搅拌1 500 r/min×30 min。300目不锈钢网过滤,再用内装脱脂棉过滤,过滤后2 500 r/min×8 min离心,沉淀物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将IEL与肠上皮细胞分离。用微量移液器吸出白色雾状IEL层,2%台盼蓝染色后计数IEL。

1.5.4 对再攻击感染免疫力测定取对照组感染组和治疗组各42只共126只小鼠,于实验第8周用1×106个/只速殖子再次感染小鼠,观察至43周结束,记录活动情况、计算存活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