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及陈旧性骨折治疗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肘内翻畸形的预防。方法: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随访3~24个月,35例愈合良好,无肘外翻畸形肘关节功能完好。结论:根据骨折情况,合理选择不同治疗方法,可有效预防肘外翻畸形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外翻;肘内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肘部损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如治疗不当时出现肘内翻及Volkmann缺血挛缩畸形等并发症[1]。现将湖南宜章县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4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男35例,女5例;年龄2~14岁,平均8岁。致伤原因:摔伤34例,交通事故6例,按陆裕朴标准分型:伸展型10例,伸展尺偏型10例,伸展桡偏型5例,屈曲型5例,合并肱动脉压迫5例,合并正中神经压迫4例,均为移位较明显的伸展型损伤,受伤至复位时间最短1 h,最长时间10 d,软组织轻度肿胀11例,中度29例,重度20例。1.2 治疗方法1.2.1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对本组骨折轻度移位且至中度软组织肿胀20例,在助手的牵引下,肘关节完全伸直,术者双手纠正骨折侧方,重叠和旋转移位,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固定肘关节屈曲90°~120°位置,对于屈曲骨折固定肘关节屈曲40°~60°位置。令肘关节外翻20°~30°,以便桡侧皮质嵌紧,石膏条,绷带固定,在石膏凝固前塑型。术后3~7 d视组织肿胀程度调节绷带松紧或更换石膏。定期X线复查。发现移位及时纠正。术后3~4周解除石膏,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论文网 1.2.2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对全组骨折轻、中度移位但考虑复位后有再移位倾向的病例5例,采用臂丛或氯胺酮麻醉,术者与助手对抗牵引,在透视下纠正尺、桡偏及重叠畸形。术后分别经皮由内、外髁交叉打入1.5~2.0 mm克氏针,针尾留于皮外,检查肘关节被动活动正常,透视下见无肘内,外翻畸形,置肘关节屈曲90°并石膏固定。术后3~4周拔除克氏针,去除石膏托。开始主动功能锻炼。1.2.3 切开复位固定:对本组骨折移位显著、粉碎、陈旧性骨折复位困难,软组织肿胀严重或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13例,采用臂丛或氯胺酮麻醉,取肘后正中弧形切口或外侧切口加辅助内侧小切口,由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注意分离保护尺神经,将骨折复位,由内、外髁交叉打入1.5~2.0克氏针,针尾留于皮内,置肘关节屈曲90°,并石膏固定7~9 d拆线,术后2~3周去除石膏托,6~12周拔除克氏针,开始主动功能锻炼。2 结果   本组40例获3~24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参照朱盛修氏疗效评定标准:本组20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中,优10例,良5例,可2例,劣3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5例中,优4例,良1例;切开复位固定15例中,优11例,良2例。本组合并肘内翻6例,约占总随访率7.6%,均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中,无肘外翻、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3 讨论3.1 治疗方法的选择:对就诊时间早、骨折轻度移位且轻度至中度软组织肿胀的病例,手法复位固定仍是首选治疗方法。而对于不稳定性骨折,闭合复位难以有效复位,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避免切开复位造成骨折端骨膜再损伤以及肌肉、腱下滑囊及关节囊的损伤,以及肘内翻、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的发生,切开复位固定仅适用于骨折移位显著、粉碎性骨折、闭合复位困难,软组织肿胀严重或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以及陈旧性骨折的病例。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肱三头肌肌腱,以利术后尽早开始功能锻炼。3.2 预防肘内翻畸形:据文献报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合并肘内翻畸形发生率高达30~57°,本组合并肘内翻畸形6例,占随访病例的7.6%。笔者认为这与骨折发生的应力方向及骨皮质的损伤程度(尤其是肱骨下端内侧骨皮质的缺损程度)、骨折复位的准确性,以及固定的可靠性亦有一定关系。故在整复肱骨髁上骨折时,应特别注意矫正尺偏畸形,甚至可以矫枉过正,令肘关节处翻20°~30°进行固定。并应加强观察,及时纠正因软组织肿胀消退引起的外固定松动,以有效防止肘内翻的发生。4 参考文献[1] 陆裕朴,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32.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