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理主题曲 [常理的就是幸福的]

1995年,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和日本的《朝日新闻》做了同题目的两个问卷: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最幸福?《华盛顿邮报》得到三个答案:富人、有权者和成名者;《朝日新闻》只得到一个答案:强者。

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这恐怕是大多数人对幸福的答案。

然而,果真如此吗?   2009年春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先生,回到他的故乡河南,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杨澜赶赴河南采访他。

话题自然从崔琦的故乡河南切入。

杨澜心想,如果当初崔琦目光短浅,不愿离开家乡,没有走出河南,也许崔琦就不会有今天的巨大成功,就不能创造他人生的最大价值,登上幸福的巅峰。

于是杨澜问,如果当年你没有离开河南,你今天会是什么样?而崔琦的回答,却让杨澜大吃一惊。

崔琦说,如果我不去香港、美国,我的父母就不会在三年困难时期被饿死。

如果时间能倒流,我宁肯陪在父母身边,免得让我终生活在自责、内疚的痛苦中。

说罢,崔琦竟低下头,痛苦地抽泣起来。

崔琦先生没有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而增加幸福感,相反,从踏出故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陷入内心深处难以愈合的伤口里不能自拔。

父母妻儿厮守一生的芸芸众生,怎么也想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最大愿望、最大幸福,竟是能像他们一样,做一个能给父母养老送终的普通人!   被英国媒体称为“东方之星”的斯诺克选手丁俊晖,从8岁开始,就在父亲严厉的训练下,进行着近似与世隔绝的“封闭式训练”。

丁俊晖在这种环境下,加上他的悟性,球技进步很快。

13岁时,丁俊晖就获得了亚洲邀请赛季军。

从此,“神童”称号不胫而走。

2005年,丁俊晖夺得了中国公开赛冠军;2009年12月,斯诺克英锦赛中,丁俊晖以10∶8战胜希金斯封王,震惊世界体育界;2011年,丁俊晖成功打入2010/2011赛季最后收关大战――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四强,取得了人生的巨大辉煌。

丁俊晖的成功,让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竞相效仿。

他们想复制丁俊晖成长的模式,用“魔鬼训练”打造自己家的“神童”,好让孩子能尽早摘下最大、最红的“幸福果”。

一时间,“台球少年班”成为一股持久不降温的热潮。

然而,丁俊晖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幸福的呢?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目光中闪烁着一丝晶莹的泪光。

他说,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人生的话,我是绝不会打台球的。

因为打台球,我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和童趣,我甚至连一个童年的小伙伴也没有。

在那种单调、乏味的封闭式训练中,我成了不会说话的木偶,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这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不幸。

那些在山野中冲冲打打,在操场上嬉笑游戏的孩子,那些在无忧无虑的顽皮中度过童年的普通成年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眼羡的大明星、大红人丁俊晖,竟然向往他们童年幸福

是的,合乎常理的就是幸福的。

权大权小,健康真好;钱多钱少,快乐真好;有名没名,活着真好。

蜂飞叶落、萝卜白菜、挑水担柴,那些质朴的常理就是幸福

幸福从来都拒绝复杂,一片云、一场雨、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都能折射出幸福的光芒。

编辑 邱文瑾。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