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对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污名化现象探究

摘 要 笔者从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入手,分析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女大学生媒介形象构建时出现的偏差,并引入社会学中的污名化理论结合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以透视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男性话语霸权与媒体商业化。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污名媒介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媒体虽然对女大学生的正面行为作了一些报道,但大量负面报道削弱甚至抵消了正面报道的效果,导致“负面行为者”成为当代女大学生群体形象。

大学生逐渐被某些媒体“污名化”,无法脱离女性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深深地烙上了传统的封建男性霸权意识,无辜的成为社会中的“他者”。

本文选取我国重要报纸数据库中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有关女大学生报道,抽取其中代表性文本进行分析。

笔者在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以“女大学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共有相关记录2135条。

剔除内容相同,与女大学生无关,共获得标题含有关键词,并且内容以女大学生为主题的样本1503篇。

笔者选取报道中存在贬损女大学生媒介形象,有污名化女大学生现象的负面新闻构成本研究的目标样本,共有674篇。

一 、报纸对女大学生报道负面化    (一)报道议题性质。

笔者根据框架分析理论对样本进行分。

首先,分析其样本的议题框架。

新闻报道所反映的新闻事件和倾向性,通常会通过编辑采写在新闻标题和内容中表现出来。

笔者将新闻议题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三种。

正面议题是指新闻中表现出明显的对女大学生群体持肯定、赞扬态度的报道负面议题是指报道内容集中反映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放弃学业、感情不顺,低俗色情、跳楼自杀或者遭遇他杀及性侵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在社会中被骗及其他纠纷等事件,或者文章中透露出明显的批评、质疑倾向的报道;中性议题则是内容中立,不带有任何倾向的报道

另外,此部分还将对负面议题进行污名化标签的分类统计。

图1 负面议题 中性议题 正面议题统计    图一显示的是对1503个样本进行议题性质分析的结果。

统计发现,媒体对女大学生报道多数为负面议题,共674条,所占比例约为44.8%;其次为中性议题,共454条,约占30.1%;而正面议题只有375条,约占24.9%。

通过数据分析可见,对于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媒体更多地向大众传播着具有负面性质的信息,对女大学生群体的有污名报道倾向。

(二)负面议题的类别。

图二 负面议题的类别统计    图二对负面议题的类别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发现,就业婚恋、自杀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三类议题

二 、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各类“污名化”标签    (一)就业难 女大学生就业遭受性别歧视。

就业难”是纸媒标示女大学生污名化的第一类常用标签。

例如《欺骗 骚扰 女大学生的非典型求职路》。

大学生毕业遭遇诸多就业歧视,求职陷入尴尬境地。

这些议题大多强调性别歧视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同的报纸都热衷于报道大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忙着去相亲,希望通过婚姻来逃避就业压力。

(二)婚恋难。

各大报纸还集中笔墨报道大学生为与婚恋有关的负面议题,共164条,约占24%。

在这些议题中描述的是女大学生大多遭遇婚恋难的情况。

在媒体报道的女大学生婚恋问题中,成就了千姿百态的女大学生婚恋污名化标签。

第一类污名化标签“急婚女”“恨嫁”和“毕婚族”。

例如:《女大学生: 毕业就结婚=曲线就业?》、《女大学生“毕业征婚”的背后》、《求职旺季女生缘何征婚忙》等等。

在这类型报道中,高校的女大学生平日里既不忙学习,也不忙找工作,专门忙着谈婚论嫁,能结个好婚才是女大学生成功的王道,毕业的最佳选择。

第二类: 女大学生――“功利婚姻的代言人”。

《女大学:近六成愿嫁“富二” 男大学生:近七成表示不能认同》、《走近傍大款 的女大学生》这类报道中女大学生是积极踊跃参与富豪相亲的主力人员,她们紧盯富二代,不放过任何机会,千方百计利用自己的年轻姿色嫁入豪门飞上枝头。

第三类:女大学生沦为“二奶”和“小三”。

在这类社会新闻中,女大学生的个人道德问题被媒体质疑。

如《发妻与二奶的孽债之争》这篇社会新闻报道了一女大学生成为二奶后与他人妻子发生纠纷的事件。

这类新闻由于常常受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自然成为社会新闻记者用于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热点素材。

(三)女大学生参与违法犯罪。

在犯罪新闻中,女大学生成为危害社会的“女罪人”。

如《病理性偷窃 压抑下的怪病》在一则来自《哈尔冰日报》的新闻中,讲述的是一名在校女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在校期间狂偷同学物品。

在《 1―5 月成都海关查获 16 宗走私毒品案》这则新闻中,女大学生是其外籍男友的“贩毒工具”,帮助海外贩毒集团走私毒品,危害社会安全。

(四)心理问题突出 高校女大学生自杀现象不断。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各大报纸竞相报道的问题。

《六成女大学生对未来表示焦虑》中表明女大学生社会中焦虑不安情绪的代表,通过此类报道也暗示着人们女大学生的心理普遍状况不佳。

社会上关于女大学生自杀的消息也总是不绝于耳。

《女大学生自杀身亡谁之责》、《上海某女大学生跳楼 父母痛哭流涕》等文章,提醒着受众女大学生是一个心理脆弱,极易自杀的族群。

大学生“无知无能”的刻板印象也得到了强化。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女大学生曾经的精英形象正在被媒体消解。

当各种负面议题新闻经由各大报纸报道后,就业婚恋、犯罪、心理疾病这四类异化女大学生群体污名标签将通过传播,形成社会舆论,逐渐帖在女大学生媒介群像上。

文化研究者斯图尔特霍尔指出,我们在生活世界中一直在将人归类,但在这些无数类目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却被划归为与我群存有差异的他者。

?Q    当代传播理论也认为,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产制者,大众传媒对于某一社会群体的呈现和再现( rePresentation),关涉到该群体的主体经验能否在公共文化空间中得到表达和体现,构成和影响着其社会身份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群体对于该群体成员的情感、态度和想象,乃至影响到对于该群体的公共决策。

?R受众心中女大学生刻板印象会受到媒介传达的负面信息的影响。

一旦主体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维护机制就会对其接收的信息进行检验,挑选符合内容的信息,使得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很难影响主体。

大学生群体因此也被媒体污名化。

□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业务)      ?P叶兵.女大学生丑化形象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3).   ?Q胡瑶迪.我们与他们:中美艾滋病报道中的身份建构――以《南方周末》与《纽约时报》为例,安徽大学,2010.   ?R马良军.媒体议程中的当代大学生图像建构――对国内报纸有关大学生报道的内容分析,苏州大学,2008.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