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摘要】 目的 描述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表现,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淋巴瘤MRI表现。结果 MR发现病灶数目14个,7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计14个病灶。7例单发病灶,分别位于额叶2例,颞叶2例,顶叶1例,枕叶1例,小脑半球1例。2例多发病灶,颞、顶、枕叶及小脑共发现7例病灶。MR表现为局灶性肿块,在T1WI上11枚病灶呈低信号,3枚病灶呈等信号;在T2WI上12枚病灶呈高信号,2枚病灶呈等信号,边缘清晰,周围伴小片状水肿,增强后病灶呈中至重度强化,肿瘤占位效应较轻。结论 通过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描述,发现MR对其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 淋巴瘤; 脑; 磁共振成像。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起源于颅内淋巴网状系统的较少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淋巴瘤[12]。近年来,颅内原发性淋巴瘤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4]。现搜集我院2000~200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PCNSL 9例,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并与其它脑瘤的鉴别,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为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PCNSL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3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癫痫,恶心,呕吐,一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精神异常,头晕等。全部患者均经体格检查和B超及CT检查未发现异常症状及体征。

1.2 检查方法 使用Phiphs Paronama 0.23T常导型磁共振成像机,头颅表面线圈,行自旋回波(SE)序列T1WI(TR420msTE12ms)扫描,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WI(TR4800msTE126ms)扫描及FLAIR抑水序列(TR4800msTE80msTI2200ms)扫描,采用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成像,9例均行0.2mmol/Kg静脉注射Gd—DTPA后增强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2 结果。

2.1 病灶数目 7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计14个病灶。7例单发病灶,位于额叶2例,颞叶2例,顶叶1例,枕叶1例,小脑半球1例;2例多发病灶,颞、顶、枕叶及小脑共发现7例病灶。改变。

2.2 MR表现 MR表现为局灶性肿块,在T1WI上11枚病灶呈低信号,3枚病灶呈等信号;在T2WI上12枚病灶呈高信号,2枚病灶呈等信号,边缘清晰,周围伴小片状水肿,增强后病灶呈中至重度强化。

2.3 病理改变 大体表现为孤立或多发圆形病灶,也可为境界不清的浸润或弥漫性分布的病灶,全部为B细胞淋巴瘤

3 讨论。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颅内较为罕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以前对本病的组织起源及发病机理一直认识不清,曾被称为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软脑膜肉瘤,组织细胞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混合性肉瘤,小胶质细胞瘤,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性脑炎等[1,2,5]。一度还认为本病与结核杆菌感染有关[67],后证实PCNSL是指源于神经系统血管周围的原始间叶细胞,其细胞具有向网状细胞分化的潜能,有发生肿瘤的可能[8]。PCNSL可发生于有免疫活性的人群及免疫缺陷的人,分为免疫功能正常型和免疫功能低下型[9],免疫正常型者发生机制不明,免疫功能低下型者易见于三种人群:(1)AIDS患者;(2)接受器官移植,行免疫抑制治疗者;(3)患有遗传性免疫缺陷者。PCNSL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头昏,走路不稳等颅高压症状和精神症状,其中头痛多为首发症状,其他症状有肢体乏力,感觉障碍等,体检无其他系统病变。

3.1 PCNSL的MR表现 病灶多发生于幕上,以大脑半球为主,主要位于深部脑白质,胼胝体,基底节和丘脑,累及室管膜,脑膜及脑室罕见。肿瘤多以肿块为主,多呈圆形,椭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分叶状或边缘呈凹陷状表现,边界清楚,偶见脑炎样表现。肿瘤周围见轻度水肿,占位效应轻,病灶信号在T1WI呈低或等信号,在T2WI及Flair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信号多较均匀,少数信号不均匀,很少伴有钙化,出血和坏死。GdDTPA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强化多较均匀,轮廓显示清晰,也可呈不均匀环形强化[8]。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