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加快促进转型跨越发展

【摘 要】中共甘肃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大使命和“三个翻番”、“六个提升”、“两个接近”、“一个缩小”的奋斗目标,这对我们西部边陲农业小县既是动力,又是压力。

临泽而言,优势和劣势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只要我们积极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科学发展,转型跨越,一定会顺利完成全县勾画的“十二五”蓝图,一定会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转型发展 有利条件 制约因素 着力点  中共甘肃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大使命和“三个翻番”、“六个提升”、“两个接近”、“一个缩小”、“一个同步”的奋斗目标,这对我们西部边陲农业小县既是动力,又是压力。

临泽而言,在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五个翻番”、“五个增长”和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达到20%的目标要求。

实现这些目标,任务虽然艰巨,但分析县域经济所处的现状,优势和劣势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只要我们积极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转型跨越,一定会顺利完成全县勾画的“十二五”蓝图,一定会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一、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1.加快发展的外部大环境有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产业整合、资产重组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将为我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利用外资、加快资源开发、参与区域分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中西部地区有力、有序、规范和健康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为临泽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加快发展的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坚定不移的实施三大战略,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县域经济在综合实力逐步提升的基础上凸显出一定特色。

以生态建设为引领的制种、番茄、红枣、草畜产业基地规模逐步扩大;以农产品加工、水能、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地方工业体系特色充分彰显;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平台,招商引资和积聚项目的“温棚”、“洼地”已初步建成;以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宜居宜游生态城市效应初步显现,这一切都为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比较优越  历经多年的发展,具有相对优势和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势条件;宏鑫矿业、金龙华矿业、北山铁矿、崇临玻品、棉浆粕等一批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成为“十二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梨园河梯级水电站等水能资源的开发和中电投光伏能源项目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亮点;境内层理交错、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支点;兰新铁路、312国道、连霍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的便利交通,特别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建设,通道经济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这些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宽松环境,都是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有利因素。

二、经济发展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临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发展的速度看,与全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社会事业发展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仍然偏低,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一产不强、二产不大、三产不活、优势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

2.工业发展缓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自我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不强,特别是工业经济缺乏大项目拉动,自主创新能力弱,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就业结构转换缓慢,非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低,制约城镇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成为临泽经济腾飞的“沉重翅膀”。

4.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地方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相对薄弱,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不足,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

5.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经济社会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比较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面临的压力较大。

三、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改善域内环境,创造发展条件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

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政策、搞好引导上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

二是加强硬环境建设

以生态建设引领城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推进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全力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国家级园林县城;以生态县城建设为依托,乡镇小城镇为重点,村庄为基础,推进农村“五位一体”生态家园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村镇形象。

三是搞好软环境建设

立足“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积极引进智力,搞好人才开发;优化县域社会信用环境,创造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突出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绿洲现代农业  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和推进农业发展,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提高绿洲农业综合效益。

以实施 “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工程”为契机,稳定30万亩精品玉米制种基地,积极发展花卉、瓜菜等精品制种提升种子繁育和生产能力,促进制种产业提质增效。

做强蔬菜、葡萄等设施农业,做大奶牛、肉牛和生猪养殖草畜产业,做活“中华老字号产品”的红枣产业,做优无公害加工番茄产业

3.加快工业化进程,走工业强县之路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园区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打造更加坚实的工业经济基础;按照生产规模化、技术高新化、产品系列化、组织集团化的方向,培植一批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一批带动力强的企业;在着力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加快县域生产要素的整合,形成中小企业的集群优势提升县域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

4.培育新型农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落实粮食直补等强农惠农政策,制定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农民增收重点工程行动计划;开展适度规模的土地流转经营,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科学种养,提高收益;继续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积极培育务工型、专业型、科技型、经商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和创业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坚持技术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县城工业开发区和北部矿业园、中部南沙窝生态经济产业园、南部现代高载能产业园“一区四园”建设,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对接《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循环经济基地,努力打造“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是依托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锰铁精炼、生铁铸造、非金属矿产品开发、尾矿渣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水平;四是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采暖房,发展能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农村能源产业,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6.坚持商贸活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服务业  一是推进现代旅游业,实施以丹霞景区为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响做靓“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四张特色旅游名片,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打造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商贸物流平台。

三是提升县城商贸服务水平,结合旧城、城郊村改造,加快建设现代化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

四是建设快捷高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和市场营销队伍,搞活农产品流通,活跃农村经济,稳步提高经济效益。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