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河北省多年来的夙愿。

产业链对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举足轻重。

对于河北来说构建完整的现代化的产业链,可以从对接京津,与京津形成较高层级的产业链开始。

因此本文就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的现状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对产业链理论进行部分阐述,随后分别从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的领域广度,以及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的深度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03508.htm  【关键词】产业体系 京津产业链   一、引言   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理论运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提出“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战争市场”。

近年来,河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动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根本解决经济发展关键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决策。

2014年2月,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唐山调研时就指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刻不容缓。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完整的产业链条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最根本、最基础的条件。

在当前强势的京津冀一体化趋势下,推动我省产业与处于经济、技术高梯度地区的京津进行有效产业链接是河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途径。

二、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可行性分析   目前,京津冀区域各城市之间在优势产业分工的选择和发展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大概轮廓。

从区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区域产业分工的关系来看,北京属于知识型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具有优势;天津属于加工型地区,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重加工工业具有优势;河北属于资源型地区,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占优势。

从城市定位上看,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金融中心;天津是商贸金融、物流、制造业中心,河北省定位于港口、京津装备制造业及现代制造业配套产业与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可见,河北京津之间已存在明显的产业对接的基础,即:区域间的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关联性。

三、京津产业对接现状分析   京津冀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对接已进行多年,学术界、各地政府、企业也都纷纷响应。

河北工业大学的张贵教授更是提出,京津产业对接协作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缺链补链、短链拉链、弱链强链、同链错链”为思路,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

然而,历经多年京津冀的产业对接依然停留在河北京津企业进行生产合作配套方面。

如,2001年承德的河北四海实业集团与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合资建立了啤酒生产线,2003年张家口的宣化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北汽福田合作,在香河生产的汽车底盘中有近1/3是为北汽福田生产的五十铃商务和五十铃皮卡两种车型提供配套

据统计,2002年以来,至少500家北京企业将生产环节落户河北周边各市,这些都为我省对接京津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总体来看已具备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的基础。

(一)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的领域广度分析   从广度来看,京津产业对接所涉及的产业领域十分有限。

省内诸多学者分别运用各类模型对京冀、津冀的产业关联度进行测算。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学者张明倩依据模型所测算出的京冀、津冀产业关联度。

他提出,河北京津在诸多行业都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潜力,即:形成产业链的潜力。

具体如下: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化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二)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的深度分析   从深度来看,河北京津对接尚处于“被动的与京津进行生产合作配套”层面。

支柱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实现的“质”和“量”的转变。

河北近年来重点发展“十大支柱产业”,最具活力的产业主要是钢铁工业、医药工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工业以及纺织工业。

河北的支柱产业京津对接,并未出现实质进展。

以钢铁工业为例,根据河北钢铁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我省境内的黑色冶炼及钢铁加工企业有494 家。

但却从未出现与京津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对接,直至2009年初,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才与韩国现代集团北京汽车有限公司签订“邯钢酸洗汽车结构板供货技术协议”,从而使邯钢公司成为北京现代汽车内部结构件、汽车内衬的供货商之一,这才从真正意义上迈出了我省大型钢铁对接京津汽车产业的第一步。

另外,河北对接京津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几乎没有。

仍以轿车产业为例,如北京现代汽车生产商已与国内40多家配套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得到所需的500多种零部件供应和配套服务。

其中,近20家是韩国现代的原配套供应商在北京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另外20多家则是中国国内的协作厂家,主要分布在上海和昆山等地。

四、结语   对于河北而言,对接京津产业链与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这两种产业合作模式,都会有利于河北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对河北而言,对接京津产业链这种模式,对盘活河北现有经济、促进现有产业升级来说,可操作性更强。

然而从目前来看,河北对接京津产业的广度与深度都有待发展。

同时较大的产业梯度落差,导致京津冀三地完整的产业链条难以形成。

因此,河北应积极转变政府和企业”观念,注重与京津的人才科技合作,从支柱产业入手,加快技术能力的提升,积极对接京津产业链。

同时,还应注重借力当前强势京津产业转移趋势,将现有的孤岛入链模式发展至成段入链模式。

参考文献:   [1]安树伟,张素娥.产业链与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发展 [J].领导之友,2004.   [2]杨洁,王艳,刘晓.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J].价值工程,2009.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