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兵与日本剑道的比较研究_什么是中国短兵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多角度对我国武术短兵运动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存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与日本剑道的比较,着重从它们的文化背景、发展衍变、技术特点、竞赛规则以及运行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从这个切入点来全面了解和探索我国的短兵运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内在文化多元特点,给开展形势不乐观的短兵运动给予启迪和借鉴。

由此阐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在传承、发展和演变规律,以及它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文化系统。

关键词:武术;文化;短兵剑道   中图分类号:G853/8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26—03      短兵是指中华武术中刀、剑、鞭、锏等短兵器的总称。

短兵运动则是指使用这些兵器的技击方法的活动,是中华武术传统技击项目之一。

是按照一定规则要求手持自制的短兵器进行的对抗格斗项目。

我国的短兵运动起源于古老的击剑,是从我国古代短兵技击演化而来,历经千年形成的一项传统武术竞技运动

而现代意义上的“短兵”则是在1927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馆后,建立了“国术考试”体制,将“短兵”纳入考试内容。

短兵运动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国的古代、近代及民国时期,发展的极为迅速,其中蕴涵着浓厚的武术技击思想和历史文化底蕴。

不过现在了解短兵运动为何物者十分有限,开展形势不太乐观。

日本剑道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它源于中国,精于日本,与我国武术短兵同根同源,但如今却超越了中国短兵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它为何能迅猛发展,而我国武术短兵为何惨淡若此,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本文试图通过与日本剑道的比较研究,从多角度对我国武术短兵运动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存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为开展形势不乐观的我国短兵运动给予启迪和借鉴。

1古代中日短兵技击运动发展与衍变      1.1中国古代短兵技击运动的出现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步骑兵兴起,为了便于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变长,技击性进一步突出。

这时民间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

秦汉时盛行角抵、手搏和击剑,比赛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着装。

古人所谓“击剑”,其实就是短兵技击的竞技,是一种有条件的友好的剑技较量。

中国古代曾一度将剑的修行称作剑道,《汉书・艺文志》中就记有《剑道》三十八篇。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短兵技击在此时已有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应该可以说是中国短兵技击运动的雏形。

两汉以后,短兵技击的军事功用渐渐走向衰微,它在军中的显赫地位被刀所取代。

发展空间由军旅转移到军旅以外的其它领域,渐渐地依托民间以求生存。

宋元以后,以竹木代替兵器比试刀剑武艺的记载屡见不鲜,这在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有清楚的记载。

自明清以后,重文轻武的意识被强化,同时,随着骑射功用的扩大和火器的发展,民间武艺结构发生了变化,短兵技击也随之漫漫消沉下去,加上官府对民间习武结社的严格控制,短兵运动逐渐在民间衰落,无论在形制上还是技法上都停滞不前,华而不实的“套子武艺"成了社会上的主要表现方式。

1.2日本古代短兵技击运动的出现与发展从汉代开始,中国剑道经朝鲜传入日本

日本的武士们在长年的征战中不断积累经验,对中国刀剑的技法及形制进行了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貌。

自公元1112年日本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政权以来,历经700多年,到明治天皇执政之前,都是由武士阶层来统治和管理日本社会的,武士在日本非常受尊重,并享有很多特权,如“赐姓”、“带刀”等等,比武、决斗、战争在日本古代社会中是男子乐于参与的事情。

尤其到了室町时代中后期(1460—1490),由于连年的战乱,不单武士,连一般百姓也加入习武的行列,于是出现了专门的剑道师范,各种流派也应运而生。

当时日本短兵技击被称为“兵法”或“小兵法”。

练习时没有护具和竹刀,只用木刀做“型”的练习(套路练习)。

到了江户中期(1710—1770年),直心影流的长沼四郎左卫门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人发明了接近今天剑道护具和竹刀,从此剑道开始了穿着护具用竹刀进行实战的练习方法。

明治时期(1868年始),受西化影响,剑道风气也日渐衰落,加上还颁布了“废刀令”,剑道近乎衰亡。

明治十年(1877年),剑道重新得到了重视。

大正元年(1912年),200多个剑道流派被整理统一,形成了现在的“日本剑道”。

直到大正至昭和前期(1926—1940年),日本剑道才在体制方面得到完善和广泛普及(表1)。

2近代中国短兵日本剑道发展状况      2.1中国短兵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清王朝崩溃,国内动荡不安,国内大批志士出国留学。

在清末留学日本的高潮中,大批中国学子接受了日本剑道训练,回国后在各地的国术馆传授剑道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将国术考试纳入学校制度。

1927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馆,正式建立了“国术考试”体制,将“短兵”纳入考试内容。

在1928年的第一次“国术考试”时,“短兵”正式出台。

中国成立初期,民族体育倍受重视,短兵运动开展仍很广泛。

1953年11月上旬,在天津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第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武术短兵是正式项目之一。

1953年以后国家对民间武术界进行了整顿,随之对武术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1957年以后,原属于“国术”体系的许多民族传统项目都从武术运动会上黯然退出,武术短兵自然也随之消失。

现在所举行的全国武术短兵比赛,虽然由国家主办,但并没有群众基础,练习人群仅仅集中在个别体育院校和武校,开展形式单一,普及较困难。

2.2日本剑道作为现代体育运动日本剑道在大正元年(1912年)成型,各方面逐渐完善。

据1999年国际剑道联盟公布的数字,其会员国有40多个,全世界练习剑道的人达到�1 200万。

日本本土的剑道练习者达到100多万,被国家定为“国技”之一。

日本剑道一直被视为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许多中小学里都设有剑道馆场,剑道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从百姓到皇室都喜爱剑道,每年在日本各地都要举行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比赛

日本剑道发展模式,从纵向看是由天皇到普通百姓的募捐支持,横向看学校、军队、工企有组织的开展剑道

随着习练剑道人口的逐年增多,带来了滚滚资金,这无疑促进了剑道技术的发展,同时又大大减少国家对日本剑道发展的投资。

另外,日本剑道发展走多元化和商业化发展道路,使现代市场的需要也大大地推动了日本剑道发展(表2)。

3中国短兵日本剑道的技术特点、规则、礼仪和内涵      3.1中国武术短兵中国武术短兵主要以劈、砍、刺、崩、点、斩等手段进行进攻,动作变化多样,强调技术的综合性,并以灵活多变的格、架、拦截、闪展等手段进行防守,讲究以智取胜,以巧取胜,任何逞勇斗狠的野蛮拼打只能使对手有机可乘,自己反要吃亏。

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我国短兵比赛不像日本剑道那样激烈,凶狠。

规则制定上,我国短兵因为护具的不完善,一些凶狠的进攻动作被禁用,大大阻碍了短兵技击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但它确保了比赛的安全,目标定位是以点数取胜,这与武术短兵当时作为一项体育考试有关。

中国武术短兵比赛规则的特点(表3):短兵发展是从1953年天津第一届民运会后逐渐恢复起来的,如何才能使短兵比赛既体现武术技击的传统特色,又具有体育竞技的对抗性和观赏性,中国武术家们至今还在探索和实践。

武术》1961年版和1983年版所保存短兵内容,尽管技术方面仍显简陋,比赛规则也多有不够严密的地方,但就以规则而论,比起民国二十年的《细则》来,提高幅度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赛制、比赛器械、比赛场地上都有提高和完善。

2004年的全国首届武术短兵比赛规则上,还增加了护面和护胸。

虽然规则还有待提高,但武术短兵比赛规则逐渐在完善。

3.2日本剑道日本剑道打法凶猛,崇尚进攻,技击特点包括进攻和防守两大部分。

攻击技术主要分为劈刀与突刺两类技术,包括击面、手、腹、喉等部位。

防守技术总体上则以攻为守,运用一些挡、架、拨、带、收、转等辅助动作。

日本剑道体现的是动作的杀伤力,虽然用竹刀比赛,但主要强调以重挫对手为制胜的目标,只求凶狠。

这与中国短兵形成鲜明的对比,勇往直前、强攻硬取是日本剑道的主要技术风格。

日本剑道比赛规则的特点(见表3):其最大特点是赛制、护具完善,强调动作的击打效果。

其取胜记分方法是以先到规定分数为胜,根据比赛不同安排不同的取胜分数。

从表3中可以看出,每个取胜分都不多,比赛很可能在很短时间结束,在客观上刺激选手进攻,防守只有消耗体力,错失时机,先被对方得分。

由于规则规定消极进攻被罚分,只有在互相进攻中寻找机会,才能重挫对方,这又使比赛更加激烈,这也是日本剑道观赏性强的主要原因。

中国短兵相比,日本剑道十分注重着装和礼仪。

例如,剑道裙有五道裙褶,代表儒家五德,剑道比赛中的大喊,主动的进攻,代表勇敢不退缩。

剑道礼仪上双方队员左手持剑,步出相距约九步的地点互相行注目礼,然后(右脚)起步前进三步,拔剑成中段姿势,随后蹲曲与对方交剑,起立成中段姿势,结束时如上述顺序倒过来,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4影响中国短兵发展的原因      4.1外部因素对中国短兵发展的影响制约短兵发展的因素很多,一是有门派的局限。

不管民间、官方都没有以更开阔的眼界、更理智的头脑、更冷静的心态、更前瞻的理念来对待,以至于武术短兵规则制定缓慢,规划思想与发展方向并没有统一。

二是历史原因所至。

国家重视与否、民众是否珍惜、经济能力是否许可,都关系着一项运动发展

三是社会冷落。

直到现在,了解我国短兵运动的群众还为数了了,社会各界对武术短兵还很陌生,社会没有给予短兵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以短刀为载体、融合中华武术各种短兵器技法于一体的的武术短兵,其意图是在尝试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发展运作新模式,纵观我国官方曾经主办的短兵运动,因其内涵和形式与国情不符,故而困难重重。

4.2自身因素对中国短兵发展的影响从前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短兵自身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即没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完善的竞赛规则,而日本剑道的技术和规则,是经过漫长的提炼整合逐渐完成的。

中国短兵技术的发展则没有很大进步,竞赛规则的不完善也限制技术的发展,导致恶性循环。

二是文化内涵方面,短兵属于中华武术的一部分,虽继承融合了中国古代刀剑技法,但却没有中华武术包含的内涵哲理。

日本剑道以民族精神为灵魂,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都被日本剑道独有的修炼方法吸引,不仅在对抗中磨练心志,还在训练场外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吸引大多数现代人参与的关键原因。

5日本剑道给于中国短兵的启示与借鉴      5.1继承中改革才能传承日本剑道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除了有强身健体的价值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将民族精神与体育的完美融合,修身养性的宗旨使得各年龄层的人都喜欢剑道

人们在接受剑道的训练的同时,也在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无形中传承了民族文化,并通过剑道将自己的民族精神表现在训练场上,因此,日本剑道能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爱好者。

这正是中国武术短兵所缺少的,也是中国武术短兵需要的灵魂所在。

日本剑道的多元化发展,迫使剑道从业者们更加努力训练和刻苦钻研,更有利于促进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竞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了单一流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另外,日本的大学、中学、警察、军队等系统,都把剑道列为必修课程,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与当今社会很好的接轨,使之在继承中发展

当今社会毕竟不同于冷兵器主宰武术发展的那个年代,武术短兵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与昔日已经截然不同了,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事实,这就决定了对武术短兵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走改革之路。

要生存,必须使它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及人们的需要;要推广,必须用一种现代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表现。

中国武术短兵开展的时间还并不长,相对于几千年的“传统短兵技击”的发展来说,“现代武术短兵”只能算作是刚刚起步。

如果一味地用旧的思维、旧的价值体系来评价现代武术短兵只会对其发展起阻碍作用。

故只有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构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挖掘出特有民族内涵,才能为武术短兵的生存、发展和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2完善竞赛规则并充分体现民族特色�2004年举行的全国首届武术短兵比赛,观众十分少,比赛沉闷,不够激烈,这与规则限制技术打法有关,因此,武术短兵规则应该进行修改。

通过和日本剑道的比较,一些方面有可取之处供我们借鉴,为此,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即服装: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服装可以根据练习者的民族服装进行改装,使之适应格斗的需要并能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器械:由于中华冷兵器种类繁多,练习者可以根据项目特点按照兵器的形制、长度,重量等以木、竹或化工原料来制作,要求是安全性第一,拟真度高,不易折断;礼仪:作为礼仪之邦的炎黄子孙,我们知道礼仪在各种场合都能反映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素养,所以要在兵器格斗运动中强调礼仪文化;护具护具是练习者在实战对抗中不可或缺的保护装备,是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

兵器格斗不同于徒手搏击术,虽然器械为木、竹、或化工原料所制但其威力不可小视,特别是人体要害部位,如头、喉、胸、腹、腕、手指、裆部、膝关节等等。

所以护具的安全性能不但使练习者生命安全有保障,而且还有中华古代武士的气概,使观者感到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气息;思想品德:修心养性、崇德尚武,以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为目标,奋发向上、戒骄戒躁,培养练习者的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2] 马贤达.中国短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3] 马明达.说剑丛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4] 中鸠直二,袁镇澜,编译.日本剑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5] 何端.剑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6]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7] 台湾剑道网,剑道简介,剑道技术与规则,2005,11.   [8] 中国武术网,武术短兵比赛公告,2005,12.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