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 提升数学课堂品位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 提升数学课堂品位 论文网。

论文联盟品位常指物品质量、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众所周知,数学课堂品位最终取决于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而数学史知识的广博程度,是衡量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若一位数学教师不知道祖冲之、刘徽为何许人,对阿基米德、高斯、欧拉闻所未闻,对《几何原本》、《九章算术》不知为何物,他的数学课就缺少了史料的丰实,仅仅强调数学的技能和逻辑推理,则很难上出真正有品位数学课。数学史的引入可以大大增加数学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使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研究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充分发挥数学史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数学观念、数学能力、数学整体意识方面有着现实的探索研究价值。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 在新知识引入时渗透数学史料,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原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应该把数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同人文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新章节开始阶段,适当介绍本章内容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每次重大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反过来,数学发展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同时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热情。 论文代写   如函数概念发展经历了漫长岁月,凝聚了无数数学家的智慧和心血。现在公认的函数概念定义是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给出的。1673年,他在一篇手稿里首先引入函数一词,并用它表示曲线上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的长度、垂线的长度等,莱布尼茨是把函数看做一个随着曲线上的点的变化而运动的几何量,这个定义与现代函数定义相去甚远。1718年,瑞士数学家伯努利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扩展,把由变数和常数所构成的式子叫做函数。1748年欧拉将可以解析表示的量称为函数。在函数发展史上还曾有两个有名的函数。  前者可以画出函数图像,后者根本无法画出图像。当时人们把只有一个解析式的称为真函数,反之称为假函数,因此,当时人们认为它们俩还不是函数。直到19世纪末德国数学家康托的集合论诞生,映射引入后,它们俩的函数身份才得到确认,至此人们才真正把握函数概念的本质,并形成现在高中数学函数概念。只有让学生了解函数概念的多次扩张的发展史,才能深刻地认识并掌握它。  二 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古代文言形式的数学定理与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正如法国伟大的数学家庞加莱所说:如果我们希望预知数学的未来,最合适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古典数学的悠久历史与光辉成就,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生动教材,同时也是我们古为今用,建设数学大国的重要借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选用一些古代文言形式的数学定理与题目,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数学的历史成就,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论文代写   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笔者选取了这样的例题:  今有女子不善织布,逐日所织布以同数递减,初日织五尺,末一日织一尺,计织三十日,问共织几何?   今有女子善织布,逐日所织布以同数递增,初日织五尺,计织三十日,共织九匹三丈,问日增几何?  这是南北朝时《张丘建算经》里给出的两个等差数列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正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及变形。在解决这两个问题后,笔者简单介绍了我国数列求和的概念起源:早在古书《周髀算经》里谈到没日影时,已出现了简单的等差数列,《九章算术》中的一些问题反映出当时已形成了数列求和的简单概念。到《张丘建算经》时已有与现在公式相当的算法。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自豪感的激发不能仅仅满足于看哪一项内容发现得比国外早,更重要的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发展特点,加以发扬光大。20世纪70年代,吴文俊教授从研究中国古代算法中受启发,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思考,发展了世界领先的数学定理机器证明方法。这样古为今用,才能真正激发 论文网。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