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两会报道看时政新闻的新突破 时政新闻

2007年中央电视台的两会报道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央视收视率调查,两会期间各类新闻节目收视率大增,通过央视新闻的宣传报道两会精神深入人心,这与节目的策划是分不开的,两会报道从内容上讲属于时政新闻,今年的两会报道时政新闻的深化改革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时政新闻改革应从何入手?对这个问题,笔者将从时政新闻的界定开始层层深入地进行探讨。

时政新闻的认识      时政新闻,是关于时事、政治方面的新闻,在我们的电视表述中,多指围绕时事政治的活动和领导、群众对这些活动的反应的消息,其中会议新闻所占比重较大。

时政新闻由于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受到观众的普遍关注,也因为时政新闻和会议新闻程式化、概念化的报道,观众极为反感。

时政新闻是很重要的一个新闻类别,不可回避。

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重视时政这一宝贵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许多记者的新闻名篇就源于会议和时政新闻,历年来,无论是“中国新闻奖”还是“全国好新闻”的评比,都不乏会议新闻时政新闻之佳作。

时政新闻报道新闻点      要想对时政新闻进行生动形象的报道,吸引受众收视率,就必须要了解掌握时政新闻报道新闻点。

综观历年优秀的时政新闻作品,我认为应注意到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以下三个新闻点。

所涉及的信息比较重大。

真正的时政新闻所包含的信息含量都是很重要的,是老百姓关注并关心的,如果说一条新闻大家不愿意看,一部分原因就是记者没有抓住兴趣点、重点、新闻点。

我们要做的是把最重要的摘取下来,用符合新闻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具有吸引力的新闻人物。

时政新闻中的人物不应该局限于规范化,如何让政治人物在新闻中变成活生生的人?领导人的同期声应该如何运用?这需要记者仔细琢磨。

以前的新闻也有成功的经验,如1998年朱�基总理在抗洪救灾一线视察时的同期声在《新闻联播》中的运用就非常得体,朱总理和灾民的对话让全国的老百姓感受到了总理个人的魅力。

2004年的获奖新闻《党的政策确实好》中,温家宝总理关于减免农业税问题与农民在田间地头的谈话同样凸显了人物的魅力。

具有吸引力的新闻现场。

时政新闻发生时,领导人会深入某一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新闻现场,现场揭示得不清楚,新闻性就会丧失大半。

因而做新闻的业内人士一定要注意对现场的把握。

在2007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4套的《永蔚独家访谈》专访两会高官,所选场景都是动态的现场,使新闻鲜活起来。

重大的题材、重要的信息、人性化的新闻人物、使人亲临其境的新闻现场是写好时政新闻的关键环节,只有掌握住它们,新闻突破才有可能实现。

时政新闻报道的新突破      从时政新闻新闻点出发,以2007年央视两会报道为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其突破。

新闻视角符合电视受众口味。

2007年两会中有两条选题相像的高官采访,一条是《新闻联播》中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中国银行行长周小川就中美中非贸易和稳健国家货币政策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一条是《永蔚独家访谈》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关于房价、房改、建立廉租房制度等问题。

前者在新闻信息的挑选上应该说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焦点问题,但新闻视角的表现方式枯燥,属于画面配解说。

标题只说《薄熙来、周小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缺少有效的信息含量。

在表达形态上它是静态的,使本来就静的内容更加静,新闻中记者提问和官员回答等动的因素没有体现出来,同期声和动作都没有,有一些申明表态、政策宣誓的意味。

而后者的选题和前者一样也是切合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但在操作方式上更具备电视的特点,标题就与众不同,随着永蔚采访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三次标题,如《汪光焘:年底前建廉租房制度》,标题不止一个,把重要信息浓缩后突出出来。

在表达形态上这条新闻也是动态的,部长在回答永蔚的问题时几乎喘不上气来,对房价这个大热点问题,永蔚穷追不舍,使部长不得不回答一些百姓想知道的又是很敏感的问题,这种“追”出来的新闻更像是新闻报道

既重视了新闻人物,又重视了新闻现场,新闻视角的选择就很符合百姓的要求。

时政新闻经常报道政策法规等,有时即便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也会因为新闻报道切入点的枯燥无味而不为受众喜欢看,因此,一个动态的、贴近的、有冲突的、有对比的角度会增加受众的收视兴趣。

新闻语言故事化表达。

观众熟悉的时政新闻语言多具有一定的模式化,如谁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谁,这是把新华体的稿件移到电视中来,随着受众口味的不断提高,电视人要采用受众能接受的话语表达法,虽说它是一条很艰难的探索之路,但在2007年的两会报道中也有一定的尝试。

央视新闻频道的《小崔会客厅》节目,2007年3月7日对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作了一期专访,对江苏的制度性政策性问题作解析。

这属于时政新闻类的专访,通过访谈来解读社会问题。

通常这种节目会掉进一种模式,即书面化的访谈、背好的问题、接近会议性的语言。

但主持人崔永元的语言表达颇具故事性,既随和又在不经意间有尖锐之感,造成对话的冲突,却又不破坏整体的和谐。

崔永元的语言灵活机动,代表百姓说话,同时他的嘉宾也是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官员,通过双方的对话,既有碰撞交锋,又有一个设计好的轻松的谈话环境。

小崔的会客厅对现场环境很重视,对观众也有所设计,符合电视语言故事化的表达手段。

《小丫跑两会栏目2007年的策划有一定的创新,没有和其他的两会报道冲突,另辟蹊径,十期节目谈论十个家庭,节目关注的是民生问题,利用两会这个平台,把社会上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出来。

这个节目的形式具有故事化、个性化的特征,打破以往此类型的节目都是为报观点而组材的做法,它把议题化作一个个具化载体,将两会的舆论与整个社会现象结合在一起,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一般来讲,要表达观点、态度,故事化的东西最为有效,西方的电视理论就常用此法。

我们的时政新闻也应该时刻注意这一点,摒弃内容概念化、形式模式化,用讲故事的新闻语言来表述新闻

新闻方式电视化表达。

2007年两会报道的许多栏目都在表现方式上加入了很多视觉化的元素。

《小崔会客厅》中在访谈李源潮的节目里,崔永元推出一个大蛋糕,用大蛋糕来代表江苏一年的财政收入,用把蛋糕切成小块来代表如何分割这些收入,这种传播方式有效地利用了电视报道的手段,将人们常说的“切蛋糕”问题给实体化、具象化了,用感性的方式传递了比较抽象、枯燥的数字问题。

主持人在节目中用动态的行为表现了电视的特色,蛋糕这个道具也使主持人和嘉宾都显得自然平实,而且大大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特别是最后请现场的观众吃蛋糕,更是将节目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非常符合新闻报道的三个新闻点要求:有信息含量、新闻人物鲜活、新闻现场吸引人。

注意信息的丰富性。

有品牌特色的信息、立体化多层次的信息,才是丰富的信息,2007年的两会报道,为信息的丰富性做了很好的注解。

央视两年来在两会报道时政新闻上下了很大的工夫,首先是设置了一些品牌栏目,经过长期积累的这些栏目还可以延续下去,使大家每年都会形成鲜明的印象。

以2007年两会报道为例,央视延续2006年的栏目设置,构建了合理的大规模的两会宣传平台。

如:CCTV-1《焦点两会访谈》,抓住主要问题;CCTV-2《两会接力站》中子栏目《小丫跑两会》、《两会三人组》、《老外看两会》,记者和主持人深入会场进行报道,视角独特;CCTV-4《永蔚独家访谈》专访两会高官,《直通香港》注重香港人关心的问题;CCTV-12《大家看法》子栏目《部长在线》、《互动在线》生动直观;CCTV-新闻《小崔会客厅》从民生角度对省级高官访问访谈、《柴静两会观察》以现场报道观察为特色。

而《一丹两会信箱》以品牌主持人命名,互动性很强,题材来自观众反馈,主持人本身是政协委员,节目更加有特色。

《360度两会全观察》则对全天的信息进行了集纳梳理。

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大部分打出了主持人品牌,没有同质化,涉及的信息范围很宽泛。

其次是两会报道中增加了立体化多层次的内容。

记者应深入到会议中去,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

要会内会外相结合,突破会议框框,发挥电视画面的时空兼备特点,增加会议新闻厚度。

另外还需要记者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有关方面的资料,在新闻中多利用历史性的画面资料,既充实活跃新闻画面又可以增强观众的视觉因素和求知心理。

还可以多报道会议花絮,这虽然和会议新闻的内容无关,但是具有趣味性。

以2007年两会报道为例,既关注开会又关注会议结束的情景,会下代表的兴趣点、花絮,会上会下、会里会外都报道,面对更广泛的社会。

新闻频道的《360度两会全观察》有4个板块――《柴静观察》、《国策解码》、《两会全球看》、《两会兴趣点》,整个栏目以集约式的报道方式,各有不同的侧重面,形成立体化、内容丰富的信息集合,使观众可以在一个栏目中看到丰富多彩的信息组合。

时政新闻报道方式本身不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因而在改革新闻语言和报道方式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信息的立体化、多层次,让观众全方位接受信息,这也是提高受众收视率的关键一环。

综上所述,从2007年两会报道中可以看出当下时政新闻的一些新突破、新出路。

当然,对于时政新闻来讲,特别是《新闻联播》里面的长、短消息,还有很多具体的改革方法,如变虚为实、融入背景、捕捉瞬间、追踪高潮、主动设问、巧用同期声等,但所有的方法无外乎对新闻视角、对新闻表现方法、对新闻语言、对新闻信息的把握。

因此,新闻从业者还需从此入手,让时政新闻成为老百姓都爱看的新闻,真正为百姓解忧,充分发挥上下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写出高质量的时政新闻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