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

摘要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项目中的拳种之一,同样有着技击属性,而对于太极拳用意用力练习方法,着实让许多人所费解。

为了使广大的太极爱好者真正解除这一疑惑,在懂得太极拳理的基础上加以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太极拳的意与力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意识 拙力 劲 整体劲   日常人体的力,是由于肌肉的收缩,使关节屈伸而产生的,而这种力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力量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可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表达。

太极拳的力指的是一种内劲,一种整体劲。

它在传统力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力的变化,在作用于外界的物体上时,其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是变化的。

劲是多种力的叠加与综合。

力为有形,可量化,劲则无形,是变化的;力有方向性,而劲是圆弧形变化的。

力是直的劲是曲的(劲以曲蓄而有余、劲将展未展)。

由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从人体常态的力,练出太极劲。

在这个练拳盘架子的过程中,用意用力尤为重要。

从常力至太极劲,有着内气意念主宰导引的过程。

一、用意用力的内涵   用意中的 “意”,通常是讲的意念、想法、指挥。

太极拳中的每一动作、每一套路,自始至终都要在这种意念的指挥下进行。

太极拳的意,就是对太极拳体用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同时,意也成为一招一式的指导思想和无形的指挥力量,架子盘熟之后,形成合理的习惯思维与动作定型,应用时借助听劲知人,不假思索,仅靠条件反射作用,恰如其分地直接应对,具有不知其然而然的效果,由听劲达到懂劲,再进一步升华为神明境界。

而所谓的“不用力”,是一种相对的说法,世界上没有不用力动作

动作的完成需要肌肉的收缩,出拳需要用力,身体支撑需要用力

这其中的不用力,意思是指,不用拙力,少用笨力。

太极拳中有一句名言“四两拨千斤”毕竟还是用了“四两”,这句话是先贤、大师们对太极拳的总结,其中用了一个“拨”字而不用“搏、推、顶”,就说明了太极拳力的使用是十分轻灵的,是用柔化之劲,就像是大家平时说的“巧劲”。

太极拳来源于生活,用意用力太极拳的一般原则,也是人类的本能。

不能片面追求“意”、“气”,而排斥“力”。

太极拳劲法的原则是“刚柔相济”,不是排斥有力,而是忌怒气使蛮力。

“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

传统拳论指出,“一举步(或作‘动’),周身俱要轻灵”,若步法用力,只怕很难以轻灵

强调蹬于足,纵于膝,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其中形于手指是说手上不要孤立使力,力的根源在腰脚,故谓“腰腿劲”,或“身力”。

“蹬于足”的“蹬”字,并非用力蹬,乃是借膝胯向前松沉的惯性运动,相应伸展后膝,便生出促身向前的续力,所以要求“节节贯串”。

用意用力是存在的,实际上是叫人不用后天的僵劲。

僵劲是后天的生活习惯,要把它丢掉、丢干净。

如果不丢干净,让它老是呆在身体里,就阻碍气血运行,阻碍练习的进程。

正如人一辈子要同自己的毛病作斗争,克服自己的毛病一样,练习太极拳的人也要一辈子与自己身上的僵劲作斗争,做到大松大软。

太极拳是极柔软才能做到极坚刚。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而内家拳与外家拳在练习过程与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内家拳以意念为主导,走的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新路子,外家拳的途径是“从硬到硬”。

所以太极拳的“用意用力”,首先就要求“神内敛”,使人练拳时能进入“松静”状态,通过尽量放松肌肉、关节,促使日常生活中长期养成的“僵劲拙力”逐渐松软下来。

松得开,就沉得下,并从由松而沉,以至成为与拳式动作相伴随的时松时沉、时虚时实,能够随机而动、变化无穷的太极内劲

其次,“用意用力”,就是要使所有的拳式动作过程,都纳入意念的导引之下,不可以有任何无意识的盲动。

在基本功练习时,还须进一步要求使动作与呼吸运动渐渐地结合起来,并在调整呼吸时,使气息的出入一步步地由粗变细,引短令长,由浅入深。

在这发展过程中,应尽可能顺乎自然地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使肺活量的大小,由单一决定于胸肋的张收,同时决定横膈起伏幅度的大小。

二、用意用力的功能   (一)用意用力太极拳虚实的需要   太极拳讲究的是阴阳,重视的是虚实。

当用虚招诱敌的时候,如果用力了,虚招就会变成实招,实招一用力,招式就容易变老,打出去的拳,很难变化了,用力的方向和大小都被确定了,想中途转弯或变招,就会导致自身不平衡,会跌到,或者自伤。

就会由阳转为阴。

对方一旦明白自己拳势的方向,就可以采取躲闪,截击,或者躲闪同时对反击,甚至做到后发先至,后发制人。

如果对方比自己手臂长,直接一伸手,就可以打得到你,而让你打不到他。

招式一用老,不管你多巧妙,多高明的招都有破法。

太极拳要求在出招的同时,至少保留一种以上的变化,或者埋伏很多变招和杀招在后面。

这样才不至于被别人一招击败。

想变招,就必须留有变招的力气,就不能把全部力气都用在一招上。

(二)用意用力放松的需要   所谓放松,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砣砣的感觉.身势松得软弱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得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滩稀泥.死塌塌的软,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动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此为真正的放松

练拳是一种运动,也就必须一张一弛,一紧一松,只松不紧要躺下,只紧不松要僵住。

全身松开的目的是“不致有分毫之拙劲”,以便“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于是得到“如绵裹铁,分量极沉”之真正内劲

可见,全身松开是一张一弛中的总要求,而放松却只是一个“弛”。

其实只弛不张就会造成软弱无力的后果。

拳论云,“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才是正确的要求。

放松、不用力,是为了以意行气,气血顺畅,感觉敏锐,易于知人。

(三)用意用力,是练内功的需要   太极拳练的是内功,是气功,目的是练得真正的内劲

要练得真正内劲,就必须保持经络和内气畅通,必须使人体达到自然的真实放松,必须排除人体中的拙力缚束,用意用力的理念法则,严格遵循人体自然生态平衡运动规律,练好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的自然平衡放松,节节贯串运动,直到把人体的自然平衡重心,练至下沉足跟,人体中没有拙力缚束了,人体就自然体松,久久练习而得真正内劲

(四)用意用力,也是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需要   练太极拳,自始至终都必须保持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内外合一的自然平衡放松身形体态,遵循人体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练好自然平衡,自然放松,以由松入柔,积柔成刚。

三、用意用力境界的实现   用意用力,是一种手段,是一种练习太极拳的方法。

首先,练习太极拳要做到注意力集中,把心静下来。

始终保持内心宁静、全神贯注。

其次,练习太极拳要求放松,不用拙力

初学太极拳,往往心情紧张,周身僵滞,所以须从舒松柔和入手。

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练习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除按要求用力外,其它部位肌肉尽量放松,使身体各个关节都舒展开,力求圆活。

松应逐步与心、意、气、神相联系与结合。

想要练好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技巧,用力与巧用相结合,不用拙力

平时学拳要求姿势正确,采、�、捋实际都是随对方来劲向自身左右两方引进落空的方法。

练好技巧,达到刚柔相济,用意用力,四两拨千斤。

练习太极拳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

学拳之初,思想应集中在一招一式、基本功的练习,每个动作姿势是否正确、路线是否合理,只求打好拳架即可。

初学阶段,强调松静自然,不必过分强调用意用力

练习熟练之后,就逐渐转移到劲力运用方面及有关的意识活动方面。

意念活动从机械的动作转为用意念引导动作

随着招式熟练而逐渐懂得如何用劲、用力

这时,拙劲已除,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合乎拳法,就达到“用以不用力”的境界了。

四、结束语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用意用力是达到先极柔软而后极刚强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一招一式简单练习,局部力量的产生与积蓄,去除先天拙力,然后在意念控制下对各部分内劲加以综合与叠加,产生整体劲,并随时可以把全身力量,集中于某一点,某一时刻发放,达到太极无手处处是手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小旺.世传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7—9.   [2]陈正雷.中国陈氏太极[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1997:28—30.   [3]张东武.谈太极拳腰裆功[J].少林与太极.1996(2):2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