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高眼压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春娣,贾万程,王翠红。

【摘要】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压的病因、治疗及转归。方法 对18例19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压患者随访6个月~1年,平均8.3个月,随访术后患者视力眼压房角、眼底等情况,必要时随访视野。结果 大多数高眼压术后24 h内发生,且为一过性,经药物控制后眼压恢复正常,但必要时需手术干预。持续高眼压一般与本身潜在的青光眼有关,或者为高度近视患者。结论 及时发现、正确治疗可减少术后持续性高眼压,保护视功能。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高眼压

目前白内障超声乳化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已相当普及,手术技巧亦日臻完善。它具有手术操作迅速、切口小、术后散光小、手术效果好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术后眼压不容忽视,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能使患者避免视力损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2007年8月我院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压暂时或持续性升高患者18例(19眼),男8例(8眼),女10例(11眼),年龄48~82岁,平均62岁。除2例2眼为内眼术后并发白内障外,其余均为老年性白内障。所有患者术前均无青光眼症状,检查均未发现青光眼迹象,术前眼压10~21 mm Hg,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年,平均8.3个月。

1.2 手术方法 术前用美多丽眼液散瞳,表麻加球周麻醉后做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辅助切口位于2点位角膜缘内1 mm,注入黏弹剂后,以3.2 mm穿刺刀经上方隧道切口穿刺入前房。用1 ml OT针自制成撕囊针做连续环形撕囊,直径5~6 mm,水分离,水分层后使用STOIZ超乳仪,能量33%~55%,负压90 mm Hg,超乳时间35~92 s,双手互助凿核劈核,乳化吸出晶体核,注吸出残余皮质,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囊袋内,水密切口,电凝结膜切口,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及地塞米松2.5 mg,包盖单眼,所有手术为同一医师操作,其中1例发生后囊破裂。

1.3 术后观察和处理 非接触式眼压计、裂隙灯观察眼压、角膜、前房等情况,术后每天一次,连续3天,以后视眼压情况而定。术后局部用典必殊眼液及双氯芬酸钠眼液点眼,发现眼压24mm Hg,予以乙酰唑胺口服及局部0.5%噻吗心胺眼液点眼,如眼压30 mm Hg,全身予以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静滴,角膜水肿及前房反应比较明显的,局部加用地塞米松5 mg球旁注射。

1.4 诊断标准 应用佳能非接触式眼压计于术前、术后分别随访患者眼压,24 mm Hg(1 mm Hg≈0.133 kPa)为高眼压。1周为一过性高眼压,≥1周为持续性高眼压

2 结果。

2.1 症状 所有患者主诉术眼有不同程度胀痛伴头痛。

2.2 视力 术后患者术眼视力0.02~0.9,眼压视力不成正比关系,其中1例为高度近视患者眼压49.8 mm Hg时视力仍为0.9。

2.3 房角 所有患者虹膜根部平坦,房角为开角。

2.4 高眼压发生情况 19眼中有11眼为术后24 h内眼压升高,占57.89%,其余8眼分别于术后第2、4、5、7、10、12天及3个月、4.5个月发生,其中4例5眼为高度近视,1眼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另1眼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还有1眼术后经眼底检查发现视盘c/d达0.9,色淡,视野为中央管状,房角开角,考虑术前已有潜在的慢性单纯性青光眼。13眼为一过性青光眼,其中1眼经保守治疗降眼压效果不显,考虑黏弹剂残留,于术后第3天予以前房冲洗,冲洗后次日眼压降至正常,其余6眼持续时间长达15天~1个月余,其中3眼为高度近视,1眼考虑术前已有潜在的青光眼患者拒绝青光眼手术,故予以药物降眼压,出院后眼压一直控制在15 mm Hg以下。另2眼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现后及时予以视网膜光凝,最后眼压控制正常。最高眼压为49.8 mm Hg,为高度近视眼患者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