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群流脑)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现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总结。结果:C群流脑具有发病年龄偏大、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等特点,针对A群的多糖疫苗对C群无预防作用。结论:应推广A+C流脑多糖疫苗进行C群流脑的预防。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群;临床特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以轻型患者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在我国历来流行主群是A群,占90%以上,1990年以后B群有上升趋势[1],C群少有报道。我院2005年1月22日至4月5日共收治C群流脑病人10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女各5例;年龄7~17岁,平均(12.9±2.91)岁。10例诊断均符合彭文伟主编的《传染病学》诊断标准。5例来自安徽省的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先后6 d内发病;2例来自马鞍山同一地区,有密切接触史,先后2d发病;3例来自南京市区,相互无接触史。第1例为2005年1月22日发病14 h入院,最后1例2005年4月5日发病16 h入院,均在流脑的流行季节。

1.2 临床表现 10例均急性发病,48 h内入院。表现为急起发热、头痛、呕吐,9例为高热(39~41℃),平均体温(39.82±0.89)℃,8例有皮肤淤斑,5例淤斑大而迅速增多,4例血压下降,3例休克,6例意识障碍。6例诊断为暴发型中败血症休克型1例,脑膜脑炎型2例,混合型3例;余4例为普通型。4例于病程7~10 d出现并发症,表现为再发热、关节痛,分别予消炎痛、皮质激素等治疗逐渐好转。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数为(16.4~34.9)×109 L—1,平均(21.63±5.31)×109 L—1,中性粒细胞占0.80~0.99,平均089±0.05。4例暴发型者未行脑脊液检查,1例败血症休克型及1例混合型者脑脊液正常,4例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黄、浑,潘氏实验(+++~++++),白细胞数为(15~56)×109 L—1 ,中性粒细胞0.65~097,蛋白质水平明显升高,糖、氯化物降低。细菌学检查阳性5例:1例淤斑涂片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1例咽拭子、淤斑涂片阳性;1例淤斑脑脊液涂片阳性;1例脑脊液涂片阳性;1例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均阳性。经江苏省CDC细菌培养后玻片凝集试验鉴定均为脑膜炎奈瑟菌C群。细菌对青霉素、头孢三嗪、头孢他啶、氯霉素、苯唑青霉素、环丙沙星均敏感。    1.4 治疗方法及预后 所有病例均采用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疗程10 d,同时结合病情予脱水、皮质激素、抗休克、抗DIC、支持等综合治疗。第1例入院暴发型(混合型),于发病30 h左右死于休克、DIC,余9例治愈出院。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