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大学生应具有的社会主义信仰观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现状,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问题;对策      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手段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强,我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消极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仰

为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建设和教育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现状   (一)社会主义信仰的不确定性   部分大学生只有在满足自身要求时才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信仰并没有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再加上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弱点,很容易受周围环境、个人情绪,特别是利益的影响而不能自持,表现出反复多变、飘摇不定,对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信仰的怀疑。

(二)大学生信仰形式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使我国信仰态势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再加上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以及大学生流动性的加大,信仰对象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可以说各种鱼龙混杂的信仰形式都纷纷试图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严重地冲击了社会主流信仰的存在地位。

(三)部分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学生在承认公平合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础的同时,更加认可市场的趋利性、竞争性等。

在当前经济日益繁荣、物质财富日益丰富面前,信仰逐渐失去了其强大的内驱力,社会主义信仰的引导和制约作用越来越小,在利益与社会主义信仰的选择中,大学生更倾向于前者。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体需要层次的不断提高对个信仰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

大学生出现的社会主义信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不够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高峰,心理发展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同时,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外界的认识经验不足,对事情的认识或判断比较感性,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认识肤浅,而对自己的能力或发展缺乏准确的把握,甚至迷失方向并作出错误判断,导致他们的社会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二)社会、经济等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所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日益复杂,使人们对实际生活物质利益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信仰等精神需要已经退居第二位,“信”与“不信”对他们已不再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来说,信仰的有无或者不关心或者根本就说不清楚。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出现了淡化政治、淡化意识形态、追求利益的实惠观念,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和偏离。

(三)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使大学生产生社会主义信任危机   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手段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强,我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

这些因素的变化,致使能够广泛接触社会传媒的大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信仰危机,再加上改革开放中产生的许多社会丑恶现象的负面影响,最终酿成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危机。

三、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教育创新   从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现状和社会主义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不难看出,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性问题。

因此,必须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教育进行创新,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目标的调整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从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教育目的的一元化。

没有看到促进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只有当人的发展能力提高之后,社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现阶段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目标就是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仰,使大学生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完善,坚定社会主义信仰,也将使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教育必须结合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载体上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在载体的运用上出现了许多空白,一些有效的宣传载体不能得到应用。

因此,我们应从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悄然走来的实际出发,积极利用现代科研成果和手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要高度重视和善于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媒,宣传典型事例,使教育更生动、更直观,同时要以文化为载体,努力增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将理论教育寓于各种喜闻乐见的群活动之中,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效果。

(三)积极促进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调查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教育方式,这表明了当代大学生重视实践能力,喜欢参与实际操作的思想倾向。

所以,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然,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参与需要有较为完备的经费、组织和理论支持,否则会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里更加迷失。

四、结束语   在国民信仰日益危机的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信仰教育既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又是难中之难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的考察和分析看到:当代大学生的主流还是好的,是有着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

但也有许多人的社会主义信仰又具有动摇性,对于他们在信仰方面的疑虑和困惑,通过正确引导和教育是能够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理论体系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王平.《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刘磊(1986— ),男,河南鹿邑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管理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