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摘 要:探讨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断。方法:对收集的36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均做成病理切片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经病理诊断,其中梭形细胞为主型8例,上皮细胞为主型17例,小痣样细胞型2例,混合型9例。免疫组化HMB—45,S—100标记均为阳性。黑色素明显者16例,无或不明显者20例。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变异具有多样性,部分诊断较为困难,需借助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关键词:黑色素瘤病理分型;鉴别诊断临床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主要位于皮肤表面,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是皮肤癌的前期征兆,死亡率较高[1]。近年已发现恶黑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黑色素瘤的组织学变异很大,约50%的病例不含黑色素,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提高对黑色素瘤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水平,对2000年6月~2010年6月收集的鼻腔、四肢、直肠肛管、阴道、等的恶性黑色素瘤肿瘤36例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6例,均为我院病理及手术确诊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9~89岁,平均(61.9±10.8)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2.4±1.8)年。发生部位为四肢6例,直肠、肛门、阴道12例,鼻腔15例,其他部位3例。临床表现为缓慢增大的肿块,皮肤病灶多呈棕褐色斑块,颜色变深或呈黑紫色,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部分有近期迅速增大的现象,伴有溃疡。肛管主要为黏液血便及肛垂感,鼻腔常出现鼻塞及反复鼻血,发病部位糜烂、咖啡色,疼痛发痒。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15例,Ⅲ期10例。  1.2 方法:该组标本均为经病理确诊黏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标本均经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3~5 μm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法(SABC法)检测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单克隆抗体均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按说明书程序操作进行,DAB显色苏木素复染。以用0.1 mol/L 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选已知阳性的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肿瘤胞浆或胞核染成棕黄色为阳性。 代写论文   2 结果  2.1 肉眼所见:肿块大小不等,病灶直径为1.5~7.5 cm,平均4 cm。大部分肿块呈斑块或结节状,表面颜色变化多样,呈黑褐色、灰黑色或灰白色等,有15例。菜花状、息肉状、部分伴有坏死及溃疡,切面呈灰褐及灰白色,质地较细腻、中等硬度,有16例。肿瘤呈黑色素明显者16例,无或不明显者20例。切面肿瘤大部不清,质软细嫩,肿瘤呈浸润性生长,部分病例伴有出血及坏死。  2.2 镜下观察:镜下可见上皮样、梭形、痣样、瘤巨细胞及小气球样瘤细胞,几种细胞常混合存在、并以一种为主,镜下瘤细胞类型和组织结构主要有:①梭形细胞为主型8例,主要表现为瘤细胞呈长,短梭形,核大呈卵圆形,胞浆嗜酸,核仁较明显,似上皮细胞的核,卵圆形或香肠形,多呈束状排列;②上皮细胞为主型17例,大上皮细胞,胞体大,呈多边形,核大居中,核圆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胞浆丰富、嗜酸性或嗜双色性,偏位者不少见,瘤细胞大多排列成实体巢或片状,有的排列成腺泡状,少数上皮细胞及多数梭形细胞核染包均匀,色灰淡呈云雾获和毛玻璃状。小上皮细胞的形态与大上皮细胞相似,但细胞小、胞浆和色素较少;③小痣样细胞型2例,瘤细胞似小痣样细胞或淋巴细胞细胞,胞浆少,分化差,核圆染色较深,核仁不清或仅见小核仁,呈弥漫排列,瘤细胞聚集成巢状;④混合型9例,上皮细胞梭形细胞混合型。

论文代写   2.3 免疫组化结果:本组标本中有15例镜下诊断困难,进行免疫组化,其中20例有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HMB—45,S—100标记均为阳性,均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EMA及其他标记均为阴性。  3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常发生于皮肤,由外胚层神经嵴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存在于全身皮肤的表皮,与紫外线照射、遗传、先天性痣以及外伤等因素有关,加之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患者多以棕褐色斑块、溃疡、结节、鼻塞或息肉而就诊,较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健康。黑色素瘤以鼻腔、肛管直肠及口腔为好发部位,发生于黏膜者少见,仅占恶黑的5%~30%[2]。本研究中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肉眼观察皮肤和黏膜恶黑多呈黑褐色斑块,结节或息肉状肿块,常伴有溃疡。其中梭形细胞为主型8例,上皮细胞为主型17例,小痣样细胞型2例,混合型9例。HMB—45,S—100蛋白标记对诊断恶黑具有较高特异性,S—100存在于各种类型的黑色素痣和黑色素瘤内,HMB—45是恶黑相关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正常组织及非恶性色素肿瘤不起反应,尤其对无色素性恶黑诊断更有意义[3]。本研究中有15例镜下诊断困难,进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免疫组化HMB—45,S—100标记均为阳性,均得确诊。综上所述,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变异具有多样性,部分诊断较为困难,需借助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1] 叶明福,张哉根,王亚丽,等.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变异型与鉴别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5):588.[2] 宫惠琳,董炜疆,张学斌.36例黏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J].肿瘤防治研究,2006,33(11):823.[3] 张德芳,张智武,孙凤玲.恶性黑色素瘤136例临床病理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84.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