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的制度经济学解析

摘 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却面临众多困境。

广西金融发展现状为例,从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平效率关系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制约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制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欠发达地区;交易费用;公平与效率制度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基础、原始积累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作用下,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比之下,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区域金融发展也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下降,银行有款贷不出,而许多中小企业却贷不到款,从而导致存差不断扩大,金融运行质态趋于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中,交易费用昂贵、规则的不公平也是制约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广西金融现状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区内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广西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金融发展迅速。

2004年末,银行网点达到5602家,从业人员67792人,金融资产总计7622.7亿元。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发展却面临新的困境。

主要表现在:      2.1 存差不断扩大,资金外流   近年来,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4063.30亿元,按可比价算,比上年增长12.7%.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银行及金融机构却出现了贷款放不出,存贷差逐年不断扩大的现象。

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把大量的富余资金上存。

国有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将其资金上存上级行,实质上是当地资金的外流,资金通过上级行投放到其他地区

资金的外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资源分配的供需矛盾。

2.2 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下降,中小企业贷款难   广西境内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大企业、优势企业、支柱产业较少,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向大企业、上市公司、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倾斜,讲求大额贷款,追求规模效应,而中小企业由于资信低,很难形成有效需求。

广西钦州市为例,至今没有一家大企业,连一家上市公司也没有,2003年末,钦州市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贷款余额的企业共计1663户,信用等级A级以上的贷款企业共146户,占比8.78%,虽然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但只有A级信用以上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贷款,许多企业不能形成有效信贷需求。

2.3 金融机构功能弱化,服务渠道狭窄   欠发达地区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自有资金普遍低下,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经营不善或出现困难,往往出现逃废债务行为,整体信用环境欠佳。

《担保法》实施之后,规定金融机构办理抵押、担保贷款的抵押物必须经过法定机构的登记才有效。

据调查,在办理抵押、担保贷款过程中,相关收费偏高,加重了借款人负担,从而也影响商业银行开办贷款业务,成为制约信贷投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如评估费、抵押登记及变更费、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费。

广西金融现状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存差的扩大,还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功能弱化等问题,这样的困境都是彼此相互影响而造成的。

无论是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下降引起的中小企业贷款难,还是金融机构功能弱化都加剧了资金的外流,从而导致存差的不断扩大。

究其原因,除了受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之外,制度因素也是造成本区域金融运行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决定绩效。

制度的功能在于提供行为规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配置效率

因此,制度理论对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