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加成率的视角的出口探索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增加就业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在从出口贸易获得丰厚利得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出口产品价格过低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国内价格,一方面降低了国内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也成为我国出口商品频频遭遇反倾销诉讼的重要诱因①。此外,出口价格过低还压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和劳动者的工资,限制了内需的增长。为此,这一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媒体、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就这一问题进行严谨学术分析的文献并不多。那么,中国出口产品价格过低这一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是,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旨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考察。根据《人民日报》对北京和纽约两大城市物价水平的对比,虽然对于家政、交通和房租等非贸易品而言,北京的物价低于纽约的物价。但是对于贸易品而言,中国国内的产品价格却普遍高于同类产品在国外的售价②,这显然与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违背。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产品很多都是在中国制造的,即其生产成本是相同的。因此,中国企业出口产品价格过低现象并不能由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进行解释。在生产成本相同的条件下,产品价格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在国内外销售的成本加成率的不同。因此,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国内产品,说明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加成率要低于其在国内销售的加成率。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然而,这一现象不仅不符合现有理论的预测结果,而且也与已有经验研究的结果相左。Melitz和Ottaviano(2008)基于异质性厂商的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表明,企业加成率是边际成本与进入行业临界边际成本之差的函数。企业生产率越高,就可能收取更高的加成率。同时,根据新新贸易理论,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越容易克服固定成本进行出口,因此,出口企业加成率就往往高于非出口企业。Kugler和Verhoogen(2008)则从产品品质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他们认为出口商往往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出口商品的加成率就会较高。Cosar等(2009)构建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也表明,随着出口机会的出现和消失,厂商需要相应对其生产能力进行调整,而要素市场的摩擦使其无法自由调整。为此,出口厂商的加成率较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部分国外学者对加成率与企业出口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也与理论预测的结果相一致。Bellone等(2010)运用法国工业企业数据,对Melitz和Ottaviano(2008)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发现出口企业加成率确实高于非出口企业,而且企业加成率与生产率呈正向关系。他们根据新新贸易理论,从运输成本和出口固定成本的视角对这一结论进行解释。Loecker和Warzynski(2010)检验了加成率和企业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平均而言,出口厂商收取的加成率较高,并且厂商的加成率会随着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提高,随着企业退出出口市场而降低。 论文代写 综上所述,中国出口产品价格过低现象不仅与国外经验研究的发现相反,而且也对已有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首先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加成率是否真的低于内销产品?如果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毫无疑问,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将运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加成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从研究视角来看,本文首次从加成率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出口价格过低这一现象进行测算和解释。虽然,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也有部分国内学者从生产成本、税赋、国内信用体系和流通成本等角度对其进行了讨论。宾建成(2003)指出国内企业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的供求失衡、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及政府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等是出口低价的原因。卢洪雨(2004)从虚假的出口申报、虚假的外销发票和虚假的成本角度对我国产品出口低价进行解释。丁梅生、柏帆(2007)则认为除上述原因之外,我国出口产业过度集中,出口企业技术水平低而形成的激烈竞争是我国出口低价格的又一原因。此外,梁静波(2007)认为国内内需不足、欠账赊账问题严重、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以及出口产品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比重大等是我国出口低价竞争的根源。但是,上述文献多集中于出口低价问题的原因解释,并且多是进行描述性分析。鲜有文献对该现象的普遍性进行严谨的实证检验,更没有从企业加成率的角度对出口低价进行阐释。本文研究弥补了前期研究的不足,为考察出口低价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作文 /zuowen/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Heckman(1979)两阶段模型处理了样本的选择性偏差,从而为我国出口企业加成率较低的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在此基础上,为了准确测算出口与非出口企业加成率差距,并有效揭示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进一步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进行配对,保证实证回归结果的有效性。第三,在结论上,我们发现,出口企业加成率要普遍低于非出口企业,这一结论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并不相同。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加成率与出口企业行为的相关文献,而且加深了对我国企业定价行为的认识,对于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减少反倾销诉讼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建计量模型考察出口企业加成率是否低于非出口企业;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分析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进一步地检验我国出口企业加成率低于非出口企业的原因,解释我国企业低价出口之谜;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二、我国出口与非出口企业加成率差距的检验在本部分,我们首先借鉴已有文献,计算了我国1999—2007年出口与非出口企业加成率,并对加成率总体的出口特征进行了统计描述,比较了在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和企业所有制上的差异。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使用Heckman(1979)两阶段选择模型,考察了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是否存在加成率的差异,并探究了这种差异是否会因其所在地区,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