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功的启示

[提要] 资源型城市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依靠自身自然资源方面的先天性优势而快速发展和崛起的城市

随着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开采,许多资源型城市发展步入了瓶颈,表现出经济停滞不前、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

要维持区域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毕业论文网 /2/view—12272159.htm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14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从蒸汽革命之后就率先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并开始了对自然资源空前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产生了最早一批“荷兰病”城市,比如德国鲁尔区、美国的匹兹堡和日本的北九州

我国现已确定的资源型城市有262个,约占我国城市总数的39%。

总结并借鉴国外转型成功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美国匹兹堡    (一)概况。

匹兹堡位于美国位美国东海岸,面积约144平方公里,是美国第21大都会区,也是典型的老工业城市

以大湖区运进的铁矿石和周围的煤为原料大力发展钢铁工业,20世纪初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中心,曾经一度垄断了全美2/3以上的钢铁产量,以“钢城”之称闻名世界。

20世纪80年代,随着钢铁工业的衰落,匹兹堡陷入了地区经济衰退、产业集中度高、环境污染严重、大量工人失业的困境。

(二)应对措施。

为了实现经济多元化促进城市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了一个经济发展委员会,采取的改进措施主要有:    第一,加大治理力度,推行烟雾控制法令。

由于匹兹堡及其周边地区长期以来的能源供应是以烟煤为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也急剧恶化。

烟雾控制法令的实施,使匹兹堡终于摆脱了恶劣自然环境的限制,能源结构由烟煤转向了天然气。

第二,促进原有的经济部门发展,充分发挥非盈利部门在经济转型中的缓冲作用。

匹兹堡拥有完善的公共服务部门基础,它的医疗保障体系内有38家医院;3所主要大学,再加上无数的学院及学术机构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第三,打造规模小而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

匹兹堡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之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机构上轻重兼顾,鼓励发展规模小、技术先进、经营灵活、竞争力强的轻工业。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也是构成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心商业区建起科学、教育、艺术、娱乐多项综合性的文化区,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德国鲁尔区    (一)概况。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面积4,970平方公里,人口550万。

鲁尔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德国煤炭储量的75%以上,拥有便利的交通,可以通过莱茵河抵达荷兰鹿特丹港,将产自北欧、西班牙和北非的铁矿石通过海运十分方便地运至鲁尔区;另外,通过莱茵―海尔勒渠和多特蒙德―埃姆舍渠可将德国大部分优质原煤产地和鲁尔区链接起来;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作为战败国的法国将重要铁矿产地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经营四十多年。

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造就了鲁尔区发展奇迹,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其煤炭产量和钢铁产量始终位于全国总产量的80%和70%以上,被誉为“德国工业引擎”。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由于世界能源机构的转变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巨变,鲁尔区先后遭遇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

70年代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鲁尔区的传统煤炭产业和钢铁产业雪上加霜,从此,鲁尔区的主要支柱产业走向没落。

结构性危机使鲁尔区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调整的双重艰巨任务。

(二)应对措施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引导作用。

设立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等专门性部门,专门负责制定复苏支柱产业的具体计划、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等,促进就业和经济恢复。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高科技园区。

调整产业结构式鲁尔区走出发展短板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德国政府对于新兴产业予以很大程度的政策优惠,鼓励其快速发展,有效地优化了原本单一的产业结构。

第三,吸引外来投资。

鲁尔区对土地使用进行科学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投资企业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

外来资本的注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科学技术,盘活了原本死气沉沉的鲁尔区

第四,鼓励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为大量失业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既维护社会的稳定也促进经济多元化繁荣。

第五,重视环保,重塑形象。

政府在转型过程了采取有力措施整治环境,建立限制污水污气排放,使鲁尔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第三产业比重。

三、日本北九州    (一)概况。

日本北九州因处于日本九州岛的最北端而得名。

在日本这个地少人多资源贫乏的国家中,北九州市由于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具有先天性的发展优势,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为了重整被战争透支的经济,集中有限的资源快速发展经济,制定出了优先发展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政策,北九州市是这种“倾斜生产方式”侧重的地区之一。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北九州成为日本战后经济恢复的一个奇迹,被打造成了日本重要的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基地。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煤炭的开采成本急剧上升,全球产业变迁,再加上连续三次石油危机的打击,北九州市的工业经济逐步走向衰落。

长期重工业的发展北九州市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

同时,面临着环境恶化和产业衰退双重考验,再加上由于经济衰退所导致的严重社会问题,北九州市走入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为了北九州市的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纷纷联合起来献计献策,寻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转型思路主要思路是将环境保护与产业振兴相结合。

(二)主要措施。

针对北九州发展的困境,日本政府尝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力图重新振兴北九州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其主要做法有:    第一,专门针对北九州市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推行公害治理工程。

从公害治理工程执行以来的20多年期间共投入超过8,000亿日元用于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

北九州市政府将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联合起来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主要行动有:企业采取“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的三低生产标准并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进行清洁处理,减少对环境的负荷;政府负责总体规划和合理预测,制定完善合理的污染防控治理条例,并且修整地下排水系统、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站。

环境污染的治理过程虽然波折但是成果斐然,1968年北九州市被联合国评为环境危机的500座城市,到1990年“全球500佳”奖。

第二,政府积极安置失业群体,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经济的衰落必然产生大量的失业大军,如果政府不能妥善的处理就业问题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又会给本已经衰落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

北九州市政府对失业家庭妥善安置,对失业工人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对接收失业工人的企业予以补贴。

保证了社会秩序的安定,为经济复苏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第三,大力发展新兴企业,寻求对正在没落的支柱产业进行替代。

政府一方面出台大量的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企业入驻,为新进入的企业提供廉价的土地供其使用。

北九州经济“输血”;另一方面在区内兴办一批现代化的开发区,促进政府、高校、民间科研机构联合,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为经济持续发展“造血”。

在此基础上,一大批新兴产业北九州市兴起,比如环保、生物技术、网络通信等。

第四,逐渐取消煤炭产业

北九州经济复苏的道路上,政府先后共有九次调整煤炭产业政策。

在最后的两次煤炭产业政策调整中,政府放弃了对煤炭产业的保护性政策,通过进口煤炭和石油满足国内工业发展的能源需求。

四、国外转型成功的资源型城市启示    (一)未雨绸缪,提前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做好规划。

从美国匹兹堡德国鲁尔区、日本北九州三个成功转型城市来看。

它们都是在原有的支柱资源产业由于资源枯竭或者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之后,其经济发展步入停滞甚至倒退阶段之后才开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探索。

尽管三者都成功转型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城市,但是在探寻出路的过程中无一没有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化进程比较滞后的国家,虽然说资源型城市的没落现象并不频繁,可是由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开采成本的逐步上升,如果任由资源城市按照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最终必然出现大量的诸如鄂尔多斯的“鬼城”。

所以,我国必须认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对我们资源型城市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未雨绸缪,为将来的转型做好准备。

吸取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走它们走过的老路,减少转型过程中的波折和损失。

越早准备,转型过程中的成本就越低,转型的成效就越高。

(二)统筹规划,设立专门机构。

经济转型是涉及到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项目,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任何一门学科。

转型前和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原先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合理的评估和科学的分析。

因此,经济转型需要设立一个统一的转型机构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分工协作,做到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德国鲁尔区和日本北九州来看,设立一个专门机构科学的领导转型有条不紊地进行是成功的关键。

有了睿智的掌舵人,转型才能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三)优化产业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任何资源都有开采完的一天,这就决定了资源型产业不可能长盛不衰,决定了资源型城市不可能一直把资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因此,要想保障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新兴产业去逐渐替代资源型产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

只有产业替代衔接好了,才能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城市的安定繁荣。

(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经济转型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早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观点之一。

资源型城市正是原有的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形象和城市吸引力日益下降,再加上资源优势不在,才走到了发展困境。

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转型成功的国外城市无一不是环境优美的城市,我们要借鉴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可取做法。

(五)科教兴国,重视科学教育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一方面必须要做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另一方面还要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两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科学教育的发展

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科研水平和公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才能做好经济转型工作。

德国鲁尔区、美国匹兹堡、日本九州岛这三个转型成功的典型城市都是把科学教育和研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强科技创新,吸引人才,才能在高效率改善环境的同时促进高兴技术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产业多元化,优化产业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全国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   [2]戎昌海.德国鲁尔区转型有道[N].?t望新闻周刊,2009.9.2.   [3]陈学章.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2007.3.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