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一夜]那一天那一夜歌词

1978年的高考,我考取县文科状元,一个人离开山寨去大城市。

父老乡亲不放心,送了一程又一程,一再叮嘱:城里的人心眼歪,出卖朋友;凡事要多忍让;万一欺侮得紧,这鸟大学不读也没什么,只要人勤劳,山里人饿不死,等等。

那时大家都要在生产队出工,非公事外出半天都得请假。

没有公社的介绍信,到三四十里内的亲戚家,大家都认识,住一两天还没问题,再远就不行了。

县城的旅社、招待所,没有公社介绍信不准住宿就餐,况且到处的饭店、招待所吃饭都要粮票,粮票只有国家干部才限额配发,一般人是弄不到的。

所以,我们1978级那届学生,入校前极少有人出过远门,能到过一两趟县城就算见过大世面的了。

我背着被褥行李,走了一天山路又坐了3天车才到学校。

报名、验录取通知书、交费、注册、办迁移户口粮食手续,过了这个室又到那个处。

早听说大城市扒手如云,一直背包不离身,提箱不离手,不敢往地上放一放。

一切手续办妥后,有人告诉我往哪个方向走,哪几栋是学生宿舍,房门上都贴有新生姓名,自己去找。

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门上贴着我和另外5位新生姓名寝室,房门虚掩着,没人。

里面整齐地相向摆着6张小书桌和单人木凳,4张床是双层的,分上铺和下铺

两个床位写着放东西,其余6个床位书桌贴着写有一位学生姓名的纸条。

已有3个床位铺好了被子,看来我是第4个到的,床位在靠窗的上铺。

我的下铺贴着姓名是“柳玉凤”,床也还空着,人还没到。

我找到寝室床位后,才觉出几天来的疲劳,把头靠在背包上,决计休息一下再铺床。

不一会儿,来了背着被褥提着箱子铁桶的母女俩。

认真核对了门上、床位书桌上的姓名后,把行李放到了我的下铺上。

那样子也像凫游了几十里波涛,终于站在了安全的陆地,才谨慎舒心地缓过气来似的。

我说:“你就是柳玉凤同学吗?”她朝我羞涩地点点头,看看我床位贴着姓名,轻声问:“你就是陈芝谷吧?”我说:“是的。

”接下来双方都不知说什么了。

她母亲到底是大人是长辈,热情地拿出几个从家里带来的煮鸡蛋塞给我,对我说:“小陈同学啊,我们凤妹子不懂事,不灵巧,要你多耐烦多帮助啊!现在你们同学在一起我就放心了……”我连声答应是是是,请她老人家放心,并说些也要请玉凤同学多帮助的客气话。

见我也是刚到的,她妈妈马上又对女儿说:“凤妹子,还不快帮同学床铺好!”于是,柳玉凤红着脸很利索地几下子就帮我把床铺好了。

接着我也赶紧帮着她把她的床铺好。

我俩铺好床后,她妈妈又叮嘱了凤妹子要听我的话,叮嘱我俩要团结友爱,生活学习都要互相帮助后,就赶紧坐回家的车去了。

奇怪,怎么大学竟是要男女同学一起住的呢?但在当时我可不敢觉得奇怪,可怎么解释呢?只好理解为这是党对我们的信任。

我们这些考出来的大学生,可不是什么其他人,不是那样低级下流的人。

社会主义又不是封建社会,怎能男女界限那样严重?毛主席不是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吗。

也许这就是我们大山里所不了解的城市生活,这就是现代大学生活起码的模式和常规吧。

我若提出来不愿和女同学一室共睡,轻则会说我封建思想严重,或说大山里来的苗子土气,少见多怪;严重的是怕说我一入校就不服从安排,甚至作退学处理。

可好不容易才等到准许我这样没“关系”和“靠山”的人考上大学……肯定我下铺的她也是这样想这样担心的吧。

寝室里先来的3个同学虽还没见到,但看床上的行李用品,都是男同学

还剩一个叫陆美凌的没来。

我宽慰柳玉凤说,这陆美凌肯定是个女的,学校当然要安排两个女同学作伴的。

我在宽慰她,其实自己心里却是七上八下的,还是有些困惑不解,尽管我们境界高,大家一心为革命而学习,男女同学同室而居坐怀不乱,但平时要换衣服裤衩什么的,多难为情啊!又想,也许慢慢就会习惯的。

下午,先来的3个男同学中,有2个见还有两天报名时间,又不上课,交待一声晚上不回来了就找亲戚去了。

晚上,寝室里只有我、柳玉凤、李朝东,二男一女,谁也不好先脱衣服睡觉。

李朝东有个老乡考在同校另一个系,住在另一栋楼,那寝室全是男生,到11点多,实在扛不住睡意,他就跑去和那老乡挤铺睡去了。

剩下我和柳玉凤在装模作样地看书。

到12点多,两人都疲累不堪瞌睡难耐了。

我说:“睡吧?”她说:“你先睡吧。

”推让着,谁也不好意思先脱衣上床。

凌晨1点多了,她说:“睡吧,你这么远,坐了这么多天车,好辛苦的呀!”我忙说:“不要紧不要紧,你先睡吧。

”结果还是谁也不好先脱衣上床。

我俩书桌并排着,就在她床边。

也不知到下半夜什么时候,我伏在书桌上睡着了。

早上,醒来发现竟躺在她床上。

她呢?裹着条毛巾,和衣半躺半坐睡在我身边,还没醒呢。

我说好照顾她的,没想倒要她照顾,费力把我抱到床上。

那个真该挨千刀的同名同姓的男同学柳玉凤第二天才来。

现在说来是多么可笑,可在当时,那一夜我们是多么难堪啊!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