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治疗心悸80例

【关键词】 心悸 律失常 炙甘草汤。

心悸临床一种常见病,老中青年皆可发病,治疗也较为困难。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中医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做了专门的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惊,若则为悸。”后世医家系统地总结了临床实践经验,对此进一步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惊自外至者,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病。笔者临床20余年运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心悸诊断标准,80例患者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5岁,其中35~45岁30例,45~55岁20例,55~75岁30例。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眩晕、畏寒肢冷等自觉症状。多数以上病例夜间心胸憋闷,喘促汗出,心前区疼痛,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少寐多梦。舌质淡或红绛或伴有紫斑,舌体胖大或瘦小,舌苔白或白腻。脉象,50%的病例滞涩缓结,25%的病例滑数疾促。67%的病例血压偏低(13/11~9/7 kPa,1 kPa=7.5 mm Hg),33%的病例血压正常。中医辨证分型:80例患者中,邪毒入侵型10例,气滞血瘀型40例,心阳不振型12例,阴阳两虚型18例。80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42例,心肌炎后遗症18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5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炙甘草、红参、丹参、元参、白术、桂圆肉、黄芪、桂枝、茯苓、苦参、三七等水煎服。必要时邪毒入侵型辅以参麦注射液;气滞血瘀型辅以丹参注射液;心阳不足型辅以参附注射液;阴阳两虚型辅以参附、生脉注射液

2 结果。

临床疗效按照1991年《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心律失常疗效评定标准。本组病例通过治疗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眩晕、畏寒肢冷,夜间心胸憋闷,喘促汗出,心前区疼痛,少寐多梦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脉结代或促涩亦有所改善。

心律失常变化:80例患者治疗后,窦性心律过速0例,窦性心律过缓2例,房性早搏1例,窦性早搏1例,房室传导阻滞0例。

80例患者平均疗程50天,显效32例,有效4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