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治理工作中的思维方法选择(1)

[摘要]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巨大变化给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思维方法选择的要求。

有限理性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开放理性是法国科学家莫兰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他们以为,分析事物、处理题目应该是逻辑分析与整体直觉判定的结合。

这种思维方法很适合当今具有复杂性事物特征高校治理工作,尤其是适合治理者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逻辑倾向比较突出的理工科高校

有限理性开放理性方法能使我们更轻易做到以人为本;更轻易化解矛盾;更轻易突破原来的条条框框,更有助于创新。

[关键词] 高等学校治理工作思维方法选择;复杂性;有限理性开放理性      当今时代事物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人们的自主性要求越来越强烈了。

这些变化是事物深层的复杂性特征日益彰显的外在表现。

理解、沟通、融合,以人为本,化解矛盾,是时代发展、事物变化给高等学校治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需要新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

有限理性思维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他以为人们分析事物、处理题目是逻辑分析与整体直觉判定的结合。

开放理性是法国科学家莫兰20世纪80年代针对处理复杂事物方法选择提出来的,被很多基于复杂体系的组织或治理部分认可,这些新的思维工作方法很适合当今高校治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治理工作中的思维方法选择的理论鉴戒。

一、复杂性——高等学校治理工作面临新课题的根源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通讯和其他各种手段广泛应用,使事物变化的时间标准急剧收缩,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发生着改变。

事物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日益彰显出来,非线性导致的复杂事物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20世纪60年代起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协同学、超循环、分形等一大批科学理论向人们揭示了这种复杂性

科学家告诉人们,世界是复杂的,不仅存在着线性运动规律支配的事物,也存在由非线性运动规律支配的事物

什么样的事物是复杂事物呢?有学者对复杂事物特征给予了定义性的描述:“多个有意义的可区分状态以不确定、非周期的方式存在”,“存在多个有意义、不确定、非周期的可区分状态。

”[1]复杂系统是指按照不同方式由彼此互动的因子所组成的系统。

高校治理工作就是具备这样特征的复杂事物

例如,高校环境具有开放的独立性,大学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但又有很强的开放性。

尽管可以说社会上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开放的,但是学校组织的开放性尤其明显,表现在财力、物力、教师、学生等等方面。

这种开放性导致治理工作会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

又比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全方位的素质,知识、人品、理念、能力等等。

然而这些能力以潜伏的方式存在着,发挥起来弹性很大。

教师工作又相对自由,对于高校治理部分来说,他们是疏松的集合体。

还比如课程,是多个独立要素构成的体系,每一门课程都具有双重特点和作用。

它既与自身所在学科紧密相连,同时它又是本科学生培养体系中的一个要素。

对教师来说更多看重课程在学科中的位置,但对学生来说则更需要将这个课程纳进整体培养架构中。

复杂事物的变化不同于简单事物,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呈现出与简单事物不同的特征

例如,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相关变量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导致事物演化进进不同的路径性;时间滞后性;一值对多值等等。

由于高校治理工作所具有的复杂性事物特征,使得我们在治理中碰到了以下这样的题目。

治理熵,即一种新的制度、规章、方法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由于复杂的组织运动和治理过程受到若干因素干扰,总是呈现效率相对递减,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拥有较大能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效率降低现象。

滞后性,是指一种政策系统回应的时间或者消退的时间比人们按照常规预想的时间要滞后一个时期的现象。

这种现象就是非线性引起的。

自变量已经起了作用,达到最大值,但因变量却迟迟达不到最大值,而当自变量变为最小时,因变量才开始增大。

高校治理中某些政策与效果之间就是这样。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最明显的原因是有效的政策反映到学生身上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