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

【摘要】 新安地区名医辈出,著述众多,新安医家方剂学的贡献颇大,主要表现在从治法、分类、方论等诸多方面影响方剂学的理论;不墨守成规,善于继承发展前人之方;提出新学术新思想,并创制出体现学术思想的新方剂;临床各科特色方剂丰富。

【关键词】 新安医家方剂学;医学流派。

新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地区的名称,包括今之歙县、休宁、绩溪、黟县、祁门以及婺源(现归于江西省)六县,以祁门县有新安山而得名。 新安地区名家学者层出不穷,医学流风影响很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安医学。据考证新安医家撰写的医学著作有835种[1],著作中有新安医家对《内经》、《难经》的诠注与阐释,对仲景学说的研究与发挥,医理、诊法、本草、方论、医案、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专著,针灸、推拿、运气、养生等无所不及,而在这些著作方论著作就有363种[1],其它各类著作中也含有丰富的方剂学内容,为方剂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1 影响方剂学的理论。

南朝宋时新安太守羊欣撰有《羊中散杂汤丸散酒方》一卷、《疗下汤丸散方》十卷、《羊中散药方》三十卷,这是有文献记载的早期新安方书专著。明清以后新安医学处于鼎盛时期,方剂专著大量刊出,还有很多书虽然不是方剂专著,但也蕴藏着丰富的方剂学内容,影响方剂学的理论。

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创立“医门八法”,使中医治法得到充实和发展,书中对“八法”作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明确指出:“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吐、温、清、补、消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体现了中医“以法统方”的思想,为后世治法的研究与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方剂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方论著作出自于新安医家。明代吴崑著有《医方考》六卷,吴氏有感于当时医界中“不明医方之旨与医方之证,而盲目开方治病”的弊端,广搜博采,再由博返约,集历代医家之精华,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完整而又系统的方论专著。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是继《医方考》之后又一部较著名的方论著作,全书载方136首,每方先载方名,次主治,次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古今名医有关此方的论述。吴谦的《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选择历代常用良方200首,引述历代医家对该方的方论,再加以评议,分析方剂配伍意义,不乏有深刻见解之处,也是重要的方论著作

方剂分类方法上,清代汪昂首创方剂综合分类法,在其所著《医方集解》中,收录正方三百余首。在分类上既有治法,又有病因,并照顾到方治有专科,将其分为22类。这种分类法便于同临床辨证结合,较为切合实际,被后世推崇。汪氏又用诗歌体裁编著《汤头歌诀》,计方歌二百首,正附方共三百多方,每方都有简要的解释,通俗易懂,易读易记,流传甚广。明代徐春甫的《医学入门捷径六书》在前人十剂分类的基础上加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十四剂,成为二十四剂,是对十剂分类法的发展。

新安医家所创方剂在历版方剂学教材中均有收录,现行七版《方剂学》中收录有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香砂六君子汤、清气化痰丸、贝母瓜蒌散、养阴清肺汤等二十余首名方,从地域角度来看所占比例是较大的。

2 继承发展前人之方。

新安医家勤于研读古籍,广泛继承古人的经验,非常善用前人经典方剂,同时又不墨守成规,根据病证在前人方剂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汲其精义,重在开拓。例如吴楚喜用甘温补中法,宗东垣多用补中益气,但又不拘于东垣,认为东垣脾胃学说“详于治脾,略于治胃;详于升脾,略于降胃。”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提出“脾胃分治”说。方肇权通过推理论证和临床实践,提出了不同见解,在《方氏脉症正宗》中列出改正汤散三十四首,如改正六味地黄汤、改正四物汤、改正麻黄汤、改正桂枝汤、改正逍遥散改正独活寄生汤等。许豫和发展古方逍遥散的应用,在儿科用治疳症,《治验》中记载“贺氏子,四岁,潮热两月,腹膨人瘦,颈生瘰疬,暴躁咬牙,类乎疳症,医用消痞药,杂治不效。予曰:此儿性躁多怒,盖禀母气而然,又食多郁之乳,宜以逍遥散治之,服二十剂而愈”。还有用逍遥散加炒栀子、车前子治肿胀等等。许氏所创名方新定黄连香薷饮是由《和剂局方》香薷散加味而来。方中“香薷从外一升,黄连从里一降,药之担力,二味为主,剂之偶者也;厚朴、麦芽以平胃气,扁豆、木瓜以和脾气,二陈和胃以行痰,水湿伤脾之症,何患不除?”   《医方集解》、《医方考》在收集整理前人方剂时常有发挥,如龙胆泻肝汤是汪昂在《兰室秘藏》方剂的基础上,加黄芩、山栀、甘草三味,使清热泻火之力更强。五磨饮子则是吴崑在《济生方》四磨汤的基础上去人参,加木香、枳实而成,使药专力猛,宜于体壮气实者的暴怒气厥。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3 创制新方展现特色。

新安医家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提出了很多新学术、新思想,在这些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创制了很多切实有用的方剂,这些方剂新安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他们学术思想的最佳体现。孙一奎创制了温补下元的“壮元汤”、“壮元丸”等方,用于治疗气虚中满、癃闭、遗尿、痿证等疾病。吴澄治疗虚损博采众长,创理脾阴法、解托法和补托法,制中和理阴汤、理脾阴正方、柴陈解托汤、和中解托汤、清里解托汤、益营内托散、助卫内托散、双补内托散、宁志内托散、补真内托散等22方。余国佩创制了治燥、治湿诸方,尤其是治燥方剂,立意新颖,特色明显,应用较多,如解燥汤、清金解燥汤、安本解燥汤、助液汤、泽生汤、甘雨汤等。程钟龄创制止嗽散、消瘰丸、启膈散、半夏白术天麻汤、贝母瓜蒌散、萆薢分清饮、生铁落饮等,其用药君臣佐使多寡得宜,看似平淡,实则有出其不意之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普遍赏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