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第三度空间

打开文本图片集。

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往往会成为海外华人心灵中的重镇。去国已久的中国人,常常会不约而同地到唐人街买东西、吃馆子,外国人每逢礼拜天上教堂,中国人则上唐人街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外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Chinatown)”更恰当一点。它是一个治疗思乡病的地方,也是多数华人实现异乡生活的起点。

线描唐人街

透过唐人街,我们能够追寻到华人在海外开拓与奋争的足迹,更可感受多元文化共处的艰难。这里是一个舞台,充满戏剧性与矛盾冲突,开场悲壮恢宏,剧情起伏跌宕,但结局是喜是悲,仍然等待世人来共同书写。

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唐人街内外的延续与断裂,探索华裔文化华人文化身份的源流,可以看到唐人街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全球华人社会,是华裔文化华人身份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长久以来,华人认同的既不是中国文化,也不是所在国家的主流文化,而是一个“第三度空间”。就美国而言,这也是美国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第三度空间的形成既有人们经常提到的中美文化及种族、性别、阶级等范畴的影响,也有社群与抵御等因素的作用。其他国家的唐人街也是一样,它们将深刻影响中国融入世界的方式,因为近百年来,唐人街已经奠定了华人与非华人共处的基调。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

1872年,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有:“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也使用了“唐人街”:“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王咏霓的这句话与志刚的差不多。

1930年蔡运辰 《旅俄日记》:“饭后再赴旅馆,新章五时亦至,候余甚久,公事毕,同游中国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墙高底,完全华式,华人名之曰中国城。”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唐人街”还是要比“中国城”常用。

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各具特色,然而,梳理推敲其形成的历史也有显著的共性。华人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因此他们便集中住在一起,团结互助,休戚与共。起初,他们开设方便华工的小茶馆、小饭铺,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渐形成了华工生活区。后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经常光顾这里,他们称这里为“中国镇”,爱上了这里中国饭菜。

唐人街”成了繁华街道,街上除了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当地享有盛名。进而,唐人街办起了华人子弟学校,从事中文教育。还有各种同乡会、俱乐部、影剧院等,成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区。每逢春节,这里都要耍龙灯、舞狮子,爆竹声中除旧岁,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种种风俗。

总而言之,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时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在唐人街多数会看到很多华人餐馆,而餐馆和洗衣铺皆为早期华侨主要的营商行业。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唐人街,皆位于移民城市的旧区,环境较为挤迫,治安和种族问题亦是某一些华埠要面对的问题。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华人被视为异类,而唐人街就是贫民窟的代名词,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街道布局凌乱,垃圾遍地、冲突不断,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住在里面的人功德意识、法律观念、参政意愿淡薄,穷困潦倒、地位低微,对当地社会防范心理和敌意较重,也是藏匿非法移民和罪犯的所在。主流社会的白人对唐人街极少涉足。近年来,随着华人的富裕、中国的壮大,华侨在外国的地位渐渐提高,唐人街开始呈现繁荣和文明的新态势,整体环境逐渐改善,特别是新生代华人越来越认同和融入当地主流文化,大家对唐人街的成见与误解慢慢地在消除。

新一代的华人移民会选择移民城市的其他地区居住,一些唐人街亦出现华人人口迁离﹑老化的现象。现在很多地方,唐人街已经成了中华文化区的代名词。无论商业还是娱乐,以及各种文化设施,都是体现东方华夏色彩的,并没有华人聚居地的本意了。唐人街成了旅游业的新宠。数量庞大,消费能力超强的大陆游客也为唐人街带来了无数商机,为唐人街带来了新的繁荣。

近10年来,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将更多的新移民送到海外,他们在进入海外生活的过程中,大多得到了唐人街的帮助,老华人及当地土生华人既给了他们温暖,也给了他们信念,唐人街多多少少消解了新移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恐惧和失落。世界各地的“中国城”是海外华人心灵上的“避难所”,大部分的中国人到中国城来别无他求,只求一“醉”,在酒足饭饱、剧终人散之后,又要打起精神,在异国的社会中“混”下去。这一种逃避式的朝圣心情,是身在远方的同胞和置身事外的当地人很难了解的。大城市里有中国城,没有中国城的小地方,则以中国餐馆代之,如果没有中国餐馆,则往往是在几家中国人家里轮流聚会。海外的华人,就靠了美国社会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孤岛”来延续他们的文化生命。

夜色中的唐人街一片安宁,你是否听到那些来自异国的喘息?。

世界主要唐人街

泰国,曼谷。

菲律宾,马尼拉。

越南,胡志明市。

马来西亚,槟城。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

日本,横滨。

日本,神户。

日本,长崎。

韩国,首尔。

韩国,仁川。

澳大利亚,墨尔本。

澳大利亚,悉尼。

美国,纽约。

美国,旧金山

美国,洛杉矶。

美国,波士顿。

美国,芝加哥。

美国,费城。

美国,波特兰。

美国,西雅图。

美国,华盛顿。

加拿大,多伦多。

加拿大,温哥华。

加拿大,列治文。

加拿大,蒙特利尔。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旧金山唐人街:中国的味道。

旧金山唐人街大概是所有唐人街最有故事也最为典型的一个。1846年,美国战船钵士茂号在现在旧金山唐人街花园角的地方登陆,并升起第一面美国国旗。当时,旧金山还称为耶巴布纳。6个月后,旧金山市政府正式成立,耶巴布纳改名为三藩市。但在成立市政府之前,华人已在唐人街繁衍生息。

最早第一代华人美国创业谋生的是广东人。1807年,广东籍商人到达美国,将中国的丝绸、陶瓷、海味、烟草等产品销往美国。在200年之前,中国人有这个想法真是了不起,这标志着华人迈向美洲大陆的第一步,旧金山的发展和辉煌与华人息息相关。开埠以来,唐人街一直是海外华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据地,唐人街规模不断在壮大,为今天华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旧金山唐人街以Grant Avenue和California Street交叉处为中心形成,这里大约有8万余名华侨居住。这里通行汉语和汉字,甚至还有中文的电视和报纸,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宛然一个小中国

唐人街长宽约1公里,有16条街口。唐人街的入口在布什大街上格兰特街的南端,大门是一座中国式牌楼,绿瓦盖顶,几条生动的龙很有中国的味道。牌楼门框上方有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穿过牌楼,就进入唐人街了。门内门外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别具一格的中英文招牌,横挂在都板街上标示不同活动的中英文横幅,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的指示牌全部是由中英文标注。这里的人都会讲汉语,特别是广东话,粤语是这里的主要语言。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