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杲与编辑工作规范化

[摘要]介绍刘杲关于编辑工作规范化的观点,包括编辑规范的重要性,编辑规范编辑规律编辑创新的关系,编辑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刘杲编辑规范的贡献和创新启示作用。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编辑规范编辑规律编辑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6―0026―04   刘杲先生十分重视编辑工作规范化。

1994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编撰了一部《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共有1052个条目,不单是解释词义,而且阐述编辑学的基本概念、编辑实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编辑工作要求规范,是一部兼具专业性、实用性的编辑百科词书。

刘杲先生写了一篇评述这部词书的专文,题目就叫《与编辑工作规范化》,谈了对编辑工作规范化的一些看法,认为这部词书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积极推动编辑工作规范化。

而现在许多出版社的同志太不重视编辑工作规范化了,这正是目前许多图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他还在其他场合和文章中讲到编辑工作规范化,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

本文谨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1、编辑工作规范化的必要性   编辑工作规范化之所以必要,刘杲先生在《致陈浩元同志》的信中说:“坚决执行国家标准,不仅对科技书刊十分必要,对其他出版物也都十分必要。

这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规范,也是保证科学文化得以广泛交流的重要规范

这里说了两点理由:一是保证质量,二是利于交流。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讲了同样的意思,同时指出,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出版物合格的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优秀出版物必须首先是合格的出版物。

“只有作者和编辑规范化、标准化上共同努力,才能使更多的优秀作品成为优秀出版物。

”   为什么有些人轻视编辑工作规范化?刘杲先生认为这是出于对市场经济的误解。

他们片面理解市场驱动,在工作中只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为了抢占市场,不顾质量,把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置于脑后,甚至认为规范化只适合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再适用。

刘果先生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讲求质量,讲求编辑工作规范化。

“不论环境怎么变化,编辑工作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不会改变,编辑工作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更不会改变”,“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工作规范化还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数字技术会影响编辑工作规范化的看法,他同样指出,高新技术对规范化的要求会更细致、更严密,它不会容忍粗枝大叶和粗制滥造。

它“带来的影响,只能是对编辑工作规范化的更高要求,而决不是编辑工作的本质的改变”。

2、编辑规范编辑规律   刘杲先生编辑工作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

他认为,“编辑规范体现编辑规律”,“编辑活动必须遵循编辑规律”,同时,“编辑活动必须遵循编辑规范”。

笔者理解,这段论述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编辑规范编辑规律一样对于编辑活动十分重要。

编辑规律反映了编辑工作的本质,按编辑规律办事,就是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使编辑活动失败。

编辑规范同样反映了编辑工作本质的内在要求,“编辑工作的不规范,也就是编辑工作的随意性”,坚持编辑规范,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克服主观性和随意性,因此,编辑规范也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必然碰壁。

二是编辑规范体现编辑规律

这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编辑规范不是主观随意的产物,它是编辑活动经验的结晶和编辑规律的反映。

在一定意义上说,遵守编辑规范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编辑规范要努力体现编辑规律

编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编辑规范是主观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产物。

编辑规范要符合客观规律,就必须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编辑规范符合编辑规律,这是对编辑规范的根本要求

三是编辑规范体现编辑规律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编辑规律具有稳定性,符合编辑规律编辑规范也具有稳定性,随着对编辑规律认识的逐渐加深,编辑规范又具有可变性,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就是编辑规范不断符合编辑规律的过程。

然而稳定性是主要的,可变性需要实践的检验和相应的过程,不是随意、随机和仓促的变动。

因此,对待编辑规范不能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不执行,“正确的选择是,在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进程中,自觉地发挥规范化、标准化的积极作用。

同时,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的逐步更加完善”。

3、编辑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刘杲先生曾经谈到:“编辑学会推动了两件事,一是《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把编辑实务规范化,一是《编辑学理论纲要》,把迄今为止的理论成果加以概括。

”他还说过:“这个《规程》对图书编辑工作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清晰地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和要求”,《规程》“总结了图书编辑工作迄今为止的一些共同经验,反映了对图书编辑工作规范化的一些共同认识,体现了图书编辑工作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这说明,《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反映了编辑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规程》是中国编辑学会委托湖北省编辑学会起草,执笔人是蔡学俭先生

规程》后来由中国编辑学会组织讨论修改充实,1998年2月,由新闻出版图书司转发全国各出版社参照执行。

需要指出的是,《规程》内容多处体现了刘杲先生的见解。

试举例说明。

例如信息。

规程》将信息列为首章,作为编辑工作之始,称“信息是选题之源”,“信息贯穿编辑工作的始终”,要“建立信息网络”,“注意研究解决编辑工作应用高新科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

刘杲先生有相同的看法。

据我所知,他是最早提倡编辑出版信息化的专家之一,1996年4月,他在中文多媒体出版专家座谈会的“小结”中就指出:“信息传递的数据化和网络化,将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同年5月又说:“出版部门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尽量采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这主要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

”以后又提出“信息化关系整个出版业的发展”。

刘杲先生讲的信息化不仅是《规程》讲的“信息收集和利用”等,而且指出它是出版发展的大趋势,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没有出版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出版业的现代化”。

又例如选择和加工。

规程》将编辑工作主要过程分成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几部分,具体说明各环节的规范内容。

我认为这是基于刘杲先生坚持的一种重要观点,即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是“编辑人员以传播文化为目的对作品进行选择和加工”。

他认为,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组稿和审稿都是一种对作品和作者的选择,选择是选新和选优,也是创新和创优。

加工是创作的延伸和增值,是编辑附加于作品的创造性劳动,在特定意义上,加工也是选择。

编辑工作基本规律要求,也是《规程》的基本要求

可以看出,《规程》在这方面也体现了刘 杲先生的观点。

以上说的是编辑业务规范,除业务规范外,编辑活动还要遵循思想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

这也是刘杲先生关于编辑规范的主张。

他认为,编辑活动要坚持政治意识,树立正确方向,出版作为局部要服从服务于全局,要强调社会主义的原则;要遵守法律规范,坚持民主法制观念,依法办出版;要遵守道德规范,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无私奉献和社会主义义利观。

规程》在总述部分讲述了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但没有谈到法律规范,这是当时认识上的差距与疏忽。

4、编辑规范编辑创新   1996年8月,中国编辑学会在大连召开第三届年会,议题是讨论《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当时叫“流程”)初稿,到会人员肯定了初稿的基础,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其中一条是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要注意鼓励编辑创新

刘杲先生在大会结束时着重讲了创新规范的关系。

他认为,编辑创新编辑规范的关系,其实是出版改革与出版规律的关系。

坚持出版改革,要符合出版规律,从而也要符合编辑规范要求

编辑工作创新规范,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不是矛盾的。

不能因为创新而否定规范化的基本要求,也不能因为强调规范化而妨碍创新

时隔一年,他在《为什么要编写》一文中重申了上述观点,同时作了补充。

他说:“依据一般条件建立的编辑规范具有稳定性,相对说来,它是不变的。

创新的依据是新的条件,对于原先的规范来说,它是变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创新的成果可以转化为规范

这里变与不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同一性是编辑工作的客观规律

这是编辑工作规范创新的辩证关系。

”   刘杲先生从哲学角度分析编辑规范编辑创新是相互转化的关系。

编辑规范编辑规律的反映,编辑创新要符合编辑规律,因此编辑规范编辑创新具有同一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编辑规范编辑创新的结晶,新的创新成果又转化为编辑规范,如此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编辑活动的高质量、高水平运行。

进入新世纪,刘杲先生在《规律性和规范化》和《尊重规律,开拓创新》等文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观点。

他满怀热情地强调:“编辑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要跟开拓创新相结合。

高水平的编辑工作,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结果。

只有经过规范化、标准化经验的积累,才能挥洒自如,才有神来之笔。

”   5、结语   刘杲先生关于编辑工作规范化的论述,中心是把编辑规范编辑规律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编辑规范的必要性,它与编辑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它与编辑创新的相互依存和促进。

他没有停留在纯技术和纯业务的层面,而是从哲学的理论高度展开论述,给予编辑规范一种不同于人们习惯认知的解读,同时给予编辑规范以理论诠释,凸显了编辑实务的理论性,具有创新启示作用。

他将思想政治、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列入编辑规范是十分必要的,编辑工作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决定它不仅要从业务方面,同时要从思想政治、法律和职业道德方面进行规范,后者是编辑活动和一切文化生产传播活动的底线。

最近英国百年老报《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事件,就触犯了这个底线,这充分说明这个底线对编辑活动多么重要。

[注释]   [1][4][5][11][12][17]刘杲,刘杲出版论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544,544.544—545,244,268,504—505[2][3][6][8][9][10]113][14][15][16][19]刘杲出版笔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607,552,408,553,246,508,15,87,406,341―348,554   [7][18]刘杲为什么要编写《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J]出版科学,1997(1):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