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他在蜀地所创筑的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罕见的奇迹。

都江堰表面上虽不如长城宏大,却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成了天府之国。

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

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

彻底改善了蜀地非涝即旱的局面,而都江堰的设计者李冰千百年来一直为蜀地(今四川)后人乃至世人所景仰。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

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

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

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

李冰为蜀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到任不久,李冰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

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开凿宝瓶口

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

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

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

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

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

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

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

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

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

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

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

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点四成。

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

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

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

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

“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

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

累而壅水。

”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

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李冰还创用石人测量岷江水位。

《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

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西汉时,江南水灾,“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治今成都)之米,以实京师”。

渠道开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

而且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亦通过这些渠道运往各地。

正是由于李冰的创业,才使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同时成为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

它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它设计之完备令人惊叹!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还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但都先后废弃了。

唯独李冰创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

据史籍记载,李冰是―个爱民的地方官,也是一个杰出的科技专家。

他在四川任职期中,不仅创建了造福万世的都江堰,还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工程。

除了修建都江堰外,他还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桥,修石犀溪,在祟庆县修建文井江,在广部凿盐井,在乐山三江江流处治理河道,在宜宾治理水道,在什邡县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

他的功绩,可以说是“泽被千秋”,万古不朽,其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人类史上至今仍是屈指可数的。

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直到1999年,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读到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

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他激动万分地给都江堰市政协发了一封信,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

李冰蜀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

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

1974年,在都江堰枢纽工程中,发现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题记:“故蜀郡李府郡讳冰”。

这说明早在1800年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所传颂。

近人对李冰的功绩也极为赞赏。

1955年,郭沫若到灌县时,题词:“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

”      历程评述:   李冰上承大禹,下启后人;泽被川西,福荫万世!那“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经”,那“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两两“八字格言”,凝结了多少智慧多少科学经验。

他同百姓,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屈服,不低头,百折不挠,终至胜利。

留给后代人的,岂止是这一江碧波清水,岂止是密如蛛网的川西灌溉渠道――还有他的智慧和他作为人民公仆的奉献精神。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