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时事新报·学灯》

1918年3月4日创刊于上海。

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的综合性学术副刊

以评论学校教育和青年修养为主,同时也是五四时期新文艺创作的主要阵地之一。

1925年11月,《时事新报》“教育栏”并入《学灯》,不再刊登文艺创作,而以教育和新闻为主。

1928年4月4日起,改为《学灯教育界消息》,由程晓湘主持。

1929年5月16日改为《教育界》,《学灯》因此终刊

1932年10月23日复刊,改名《星期学灯》,主要内容为书报评介、世界文艺思潮介绍、读书随笔、国内文化消息等。

主要撰稿人有傅雷、曹聚仁、张资平、胡怀琛、赵景深、刘大杰等。

1924年6月3日易名《时事新报学灯》,次年9月22日停刊

1937年2月14日《星期学灯复刊,主要刊载有关政治、历史、哲学的论述,薛农山主编,主要撰稿人有叶青、李季、郑学稼等,同年8月8日停刊

次年6月5日《星期学灯》在重庆复刊

1946年4月12日上海《时事新报》恢复出版《学灯》,至1947年2月24日终刊

五四时期,《学灯》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晨报》副刊,同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三大副刊”。

学灯》对新旧文化斗争取消极中立态度,偏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文化,也译载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

鲁迅、郭沫若、田汉、成仿吾、沈雁冰、叶圣陶、陈望道、恽代英等都曾在“新文艺”栏发表作品。

郭沫若的《女神》、《凤凰涅�》、《天狗》、《炉中煤》等诗作均发表于此。

1919年4月俞颂华任主编期间,曾全文转载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

五四运动后,《学灯》益趋保守,逐渐沦为抵制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舆论阵地。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