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分析报告,2012行情展望 自我分析报告

编者的话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物资。

回顾2011年,在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剧烈波动,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价格在政策引导下“小步慢跑”合理性上涨,植物油价格在政策调控下有效抵御了输入性上涨压力,对于抑制CPI指数过快上涨、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时,2011年粮食生产克服了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等灾害影响,在高起点、高基数的情况下“八连增”,实现“十二五”的开门红。

为更好地让读者深层次了解中国粮油市场现状,也为相关从业者研判形势提供参考,本刊将以专题形式连续刊登文章,分别对小麦、玉米、稻米、大豆、菜籽油、花生油市场进行分析展望,敬请关注。

摘 要    2011年我国小麦夺得“八连增”,总产量达11792万吨,增产的同时,小麦品质也有所改善;国内消费量显著增长,归因于小麦用作饲料替代数量大幅增加;在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未启动的背景下,我国小麦累计收购5731.6万吨,较上年提高10.4%;国家再次提高2012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水平,三级小麦提高到1.02元/斤;全年市场行情整体涨幅有限,但阶段性明显。

展望2012年,由于我国小麦产量基数大,继续增产难度进一步加大,但在政策扶持、气候稳定的条件下,丰收依旧可期;整体行情将在政策规范下,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价格趋势以稳为主,适度提升,年度平均价格将在2150—2250元/吨区间运行。

2011年我国小麦产需形势回顾       (一)产量增长质量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台阶,总产量达57121万吨,较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1057.2万公顷,较2010年增加69.6万公顷,增长0.6%。

2011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为11792万吨,较2010年增产274万吨,增长2.4%;小麦播种面积2419万公顷,下降0.3%,其中冬小麦面积2260万公顷,增加7.9万公顷。

国家粮食局发布的《2011年全国夏收小麦收获质量调查报告》中称,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四川、陕西9省小麦平均容重780克/升,中等以上占比93%;千粒重平均值为42.2克,较上年下降0.7克;硬度指数平均值为63。

由于受干旱气候影响,9省小麦不完善粒较少,硬度有所增加,但千粒重略有下降,等级比例基本正常。

(二)整体消费显著增长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0/2011年度我国小麦国内消费量为11049万吨,到2011/2012年度,国内小麦消费总量达11720万吨,增长6.1%。

其中,制粉消费为830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71%;饲用消费、工业消费分别为1800万吨和1150万吨,各占15.4%和9.8%;种用消费469万吨,占3.8%。

回顾2011年,小麦消费量呈明显增加态势,原因有三:一是人口刚性增长,而需求弹性较弱;二是由于2011年我国玉米价格连续走高,造成小麦替代玉米饲料数量急剧增长,部分饲料企业甚至将小麦添加比例由20%提升到80%以上;三是随着对粮食深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小麦深加工的需求也小幅增加。

(三)供需关系紧平衡    自2004年开始,随着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农民的补贴连年提高,国内小麦产量连续8年提升,种植面积也维持稳定。

在经济稳步发展、人均消费可支配收入增加的背景下,居民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肉禽蛋奶的消费增加使得养殖饲料行业迅猛发展,而人口的刚性增加也促使小麦加工行业持续扩张。

根据测算,目前我国年度小麦消费量已经非常接近我国小麦全年的产量,供需状态也逐步由前几年的“相对宽松”转为“紧张平衡”。

尽管我国粮食储备相对充裕,足以应付特殊情况发生,但对于未来粮食生产依旧不能掉以轻心。

(四)进口增加出口启动    2011年,我国小麦进口量继续小幅增加,增幅为2.5%;小麦自2011年9月开始,恢复了24个月以来的首次出口;面粉出口量保持基本稳定。

小麦进口数量上来看,尽管国内小麦增产且质量提升,加上宏观收紧流动性等因素导致国内小麦行情维持平稳,但由于国际小麦价格持续走低,且性价比较高,进口总量再次提升。

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累计进口小麦124.9万吨,主要进口国为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占比分别为51%、34.8%和13.8%。

出口则主要是对于非洲受旱地区的粮食援助,如肯尼亚、津巴布韦等贫穷国家。

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累计出口小麦4万吨

类似于小麦出口,我国面粉出口也有部分属于援助性质,2011年我国累计出口面粉28.8万吨,其中出口朝鲜12.5万吨

2011年我国小麦市场行情回顾       (一)整体平稳涨幅有限    回顾2011年我国小麦市场行情,虽然涨幅有限,但阶段性明显。

整体来看,年内两次行情走高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中后期和四季度前期,两次上涨幅度基本一致,但涨速前慢后快。

第一阶段,1月下旬至3月下旬。

在这一时期,我国小麦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过了农历春节以后,价格涨幅持续扩大。

分析认为,结构性矛盾,如地区间存量不均衡的矛盾、数量与品质之间的矛盾、普通麦与优质麦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之间价格差距拉大,是推动这一时期价格快速上涨的深层原因。

同时,季节性、假日性需求,以及节后的集团消费增加,也推动行情走高。

而冬春连旱使得农民惜售心理提升,进一步助涨了市场的看涨预期。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国内小麦市场均价在3月中旬达到2101元/吨,较1月上旬的2026元/吨上涨3.7%,而国内部分区域,如河北、山东等地普麦出库价格达2280元/吨。

但好景不长,4月中旬之后,国内小麦市场进入了一个长达近半年的波动调整时期,整个行情呈现弱势整理态势,个别地区小麦价格甚至回落至年初水平。

究其原因:一是国家针对春节后小麦价格连续上涨的情况,通过定向销售政策、约谈龙头企业及行业协会等方式来调控价格;二是随着气温升高,面粉消费稳定,加上国家临储小麦定期大量投放,小麦需求回归平稳;三是夏收小麦再获增产,品质数量双提高,且小麦托市收购预案未启动,使得多元化主体参与收购时供需关系平缓。

第二阶段,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由于受到“2012年最低收购价提价传闻”的影响,市场行情自9月份开始“蠢蠢欲动”,随着传闻进一步落实,各地收购价格已经有40—80元/吨的涨幅。

同时,玉米与小麦价格倒挂并愈演愈烈,引发饲料企业纷纷调整配方和加工工艺,小麦替代玉米用作饲料数量大幅增加也导致市场预期空前高涨。

市场信息,前期出库价格低于2000元/吨的地区,如河南南部、安徽大部等地区,至10月上旬,价格纷纷涨至2040—2080元/吨。

进入10月中下旬,随着华北新作玉米陆续上市,玉米行情大幅下挫,多数地区玉米开秤价格回落至2040—2100元/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市场小麦后期的预期。

同时,市场消息称中储粮公司开始大量抛售前期收购的商品小麦,更使得民营仓储贸易企业开始出库小麦及时套现,市场供给压力持续增大,行情由平稳转为趋弱。

(二)收购增长特征明显    据国家粮食局公布数据,截至9月30日,国内11个小麦主产省累计收购2011年产小麦5731.6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40.5万吨

其中,国有企业收购3588.9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436.9万吨,民营企业收购2142.7,同比增加977.4万吨

相比往年,2011年的小麦收购出现有别于往年的五个主要特点:    一是托市预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但未启动。

2011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正式发布的《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在执行范围、适用时间和执行价格上未作变化,但在启动机制、责任主体设定、收储库点审核和监督处罚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由于在收购期间,市场价格始终高于2011年的托市收购价格水平,执行托市收购的6个主产省均未启动托市预案。

这是自2006年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6年以来首次全面暂停托市收购

二是民营企业收购量同比大增,增幅达84%,但国企收购明显下降。

由于受到宏观金融调控影响,各类收购企业贷款都遇到困难,特别是对于国有仓储企业,在缺乏国家托市收购的背景下,国企收购困难重重。

而民企经营方式灵活,融资渠道多样,再加上不少民营仓储企业积极跨地区开展新的合作模式,尽管对收购质量把控较严,但收购数量大幅增加。

同时,民营企业的大量收购对于后期国内小麦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是2012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提前至9月份公布。

收购期尚未结束就公布次年托市收购价格是自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的首次。

公告称,2012年三等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2040元/吨,且白麦、红麦和混麦收购价格相等。

适当提高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内粮食安全、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也是顺应国内整体宏观经济形势之举。

四是小麦收购进度前期平缓,后期加快。

收购进度图上可以看出,去年7月份以前,收购形势呈“胶着”状态,主要原因:缺乏托市收购的大头参与是收购进度缓慢的根本原因;企业在前期参与收购时行为谨慎,农民惜售心理严重,进一步减缓了收购的进度。

而到8月份以后,收购进度明显加快。

一方面,储备轮换持续收购以及中储粮系统内部的产销衔接收购,在提升收购量上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区行情始终保持平稳,农民售粮心理逐渐放宽;同时,仓储设施不完善导致粮食开始出现损耗,加上部分地区由于前期阴雨天气导致小麦水分提升、质量偏差也导致市场供应量增加。

五是收购期间普麦价格相对稳定,优质麦涨幅明显。

相比2010年夏收,2011年的新麦收购价格平稳,涨幅微小。

原因有四:产量增加导致商品量增加,托市预案及临储收购未启动,宏观经济调控使得收购资金偏紧,往年加价抢收造成的教训。

但对于优质麦,在2011年收购期间却表现突出,主要体现在价格涨速快、涨幅大。

市场信息,在6月初河南北部优质小麦开秤价在1.1元/斤,到8月中旬,收购价提升到1.25元/斤,涨幅达13.6%,而部分地区收购更高达1.3元/斤以上。

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各类粮食企业对于优质小麦的预期较高,特别是在禁用面粉添加剂之后,优质麦的使用量将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国际进口优质麦价格始终处于高位,而近几年我国优质麦价格明显被低估。

(三)临储交易功能弱化    自2010年年底临储小麦交易细则调整后,整个2011年临储小麦竞价交易相比之前大幅萎缩。

据统计数据,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周均投放量分别为178万吨、437万吨和401万吨,周均成交量分别为72万吨、73.4万吨和29万吨

从图中可知,在2月至5月期间,由于当时市场行情走高,成交状况尚处良好;进入6月份以后,成交持续低迷,仅在10月中旬受玉米行情带动,交易状况稍有起色,而进入11月份,成交数量随即回落。

可以看出,临储交易受关注程度、对价格的导向作用、作为粮食供应主渠道作用等功能正逐步弱化。

归结原因,“交易细则”调整是导致临储交易成交量降低的关键。

由于仅允许有资质的面粉加工企业参与购买,加上定向投放政策,导致参与的交易机构减少,交易量下降。

同时,现货市场始终平稳也是导致临储小麦交易清淡的主要原因。

2011年3月29日,国家开始通过竞价交易方式投放临时收购的不完善粒超标小麦

截至去年12月27日,累计成交146.32万吨,国有临储芽麦库存基本售罄。

两次成交高峰期分别在3、4月份和10、11月份,由于参与企业必须是入统的玉米或饲料加工企业,所以两次高成交阶段均属当时市场行情旺盛期的直接反映。

国际小麦行情回顾及2012年展望       CBOT小麦在大幅跌宕起伏中走完了2011年,和其他大宗农产品一样,全球政治、经济、金融、气候形势共同导演了国际小麦从上半年大踏步地攀升到下半年“三叠泉”般的下跌。

2011年初,突尼斯因食品价格飙升而引发骚乱后,北非及中东地区加快了对国际小麦的进口,旺盛的市场需求吸引了投机资金大举做多,加上美国、加拿大及中国等小麦主产区恶劣的气候条件,掀起了国际麦价的一波小高潮。

继而,受资金获利回吐、日本东部沿海地震造成的海啸打击、主产国气候改善以及机构预计“产量创历史最高”的报告影响,国际小麦快速回落,国际原油期价大幅震荡也拖累了当期小麦价格

3月中旬后,国际小麦利空出尽,价格偏低,为国际贸易提供了采购良机,国际小麦震荡攀升。

期间多空因素相互交织,但趋势坚挺向上,在国际原油价格连续飙升、美元汇率弱势走低的背景下,CBOT小麦于4月末冲至965美分/蒲式耳,创2008年7月份以来新高。

经历了5月份的箱体震荡后,国际小麦进入下跌通道。

第一轮下跌贯穿整个6月份,受季节性收割压力,以及市场担心全球经济疲软将抑制对农产品的需求,加之美元逐步走强影响,当月最大跌幅达32%。

深幅下跌使得交易放缓,供应减少,市场价格缓步回升。

但好景不长,第二轮下跌从9月份开始。

由于欧债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持续加剧,美元指数大幅飙升,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挫,对债务危机的担忧使得避险情绪急剧升温,投资者大举削减风险敞口,CBOT小麦在此轮的跌幅达28%。

短暂的平缓期过后,市场发现欧债危机并未明显改善,加上各国增产势头良好,为拼抢出口份额纷纷压低价格,至12月中旬,CBOT小麦最低跌至577.2美分/蒲式耳,达到2010年7月中旬水平。

展望2012年全球小麦市场,在基本面上,如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美国、加拿大和黑海地区及中国的小麦生产将维持良好势头,而在产量增加、经济尚未全面复苏的背景下,全球需求将维持平稳水平。

依旧应该看到,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的供需失衡的矛盾依旧存在。

在宏观面上,2012年依旧充满多种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欧美债务问题继续影响着全球各个角落,全球经济面临继续衰退的风险,投资者信心或将持续遭受打击;二是金砖四国在经历前两年通胀式发展后,面临的最大威胁依旧是通货膨胀,后期实施的货币政策将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三是2012年美、法、俄、韩等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国家将举行大选,而部分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局不稳、社会动荡,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经济的平稳运行。

综合来看,2012年国际小麦整体将呈震荡回升态势,整体运行区间将在600—750美分/蒲式耳之间。

2012年我国小麦行情展望       尽管在2011年12月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要素已比较紧张,种植面积扩大的空间有限,单产提升速度变缓,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

但在“改造中低产田,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原则下,加上粮食主产区提升的潜力,预计2012年我国小麦产量依旧有提升空间。

展望2012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政策搭台,市场唱戏;以稳为主,适度提升”。

展开分析:供需关系将进一步加重对行情的影响。

曾经在2010年导致行情上涨的小麦市场结构性矛盾,随着2011年我国小麦产量、质量双丰收有了极大的缓解。

而在2011年秋冬种时,主产区底墒良好,全国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如果不出现极端气候灾害,预计2012年小麦的商品供应量将进一步增加。

同时,受整个2011年小麦行情的影响,收储贸易企业在进行小麦收购时或将更加谨慎,并且可能会为加快资金周转率而采取“短平快”的收购贸易战略。

农民售粮心态将相对往年平稳,市场因农民“捂粮惜售”所导致的供应紧缺发生状况将明显减少。

在需求层面,制粉依旧是主要的小麦消费出路,饲料替代数量或因玉米行情稳定而同比下降,消费结构单一依旧是制约小麦行情的关键因素。

尽管2011年我国小麦市场化程度进展显著,但国家政策及宏观调控依旧规范着小麦行情的趋势和范围。

这不仅体现在连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有条件启动托市预案、农发行贷款年度“结零”、保障市场供应价格稳定等政令条例上,同时也体现在临储小麦投放、储备小麦轮换等供需层面上。

可以预计,2012年,我国小麦价格不会被政策“栓”的很死,但保证会被“看”的很紧。

“以稳为主”的宏观经济取向也将适用于小麦行情

在2011年12月中旬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要求在2012年我国经济要“稳中求进”。

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即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做大调整,同时明确,稳定物价总水平依旧是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针对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以及并存中的经济增长的上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要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相邻农产品的比价关系或对小麦行情产生区域性影响。

从2011年小麦玉米的比价关系可以看出,尽管流入饲料领域的小麦数量大增,小麦整体行情并未大幅上涨,主要是因为小麦总量庞大,市场供应充裕;同样,2011年早籼稻、中晚籼稻也出现罕有涨幅,小麦并未因此而随之走高,这是因为大米和面粉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下替代性不强。

但在部分区域,如南方小麦销区,当南方饲料厂因为玉米价格高企而采购小麦时,或将拉动周边小麦行情,同样,当大米价格过高时,集团采购如食堂、饭馆或将增加对面粉的采购而减少对大米的采购,以降低成本。

国际行情或导致国内优质麦承压。

由于市场对欧债危机酿成的系统性风险的忧虑已成为主流,同时,全球经济依旧处于低迷时期,这种状况预计在2012年内得到根本改善的可能性较小。

加上黑海各国及加拿大、澳洲等主要小麦出口国的增产前景,使得国际小麦价格竞争加剧。

尽管我国小麦并未和国际接轨,进口麦主要以调剂、补充为主,但某些品种的进口小麦性价比依旧有着较大优势。

在期货行情上,国内强麦期货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国际行情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国产优质麦的现货行情

整体来看,2012年我国小麦行情将在“规范”与“调整”中稳步运行。

即在粮食流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规范”引领下,在不断深化的市场化运作“调整”中,行情稳步前行。

如气候正常小麦生长良好,政策无大范围变动,预计市场行情底部将是临储小麦成交价加上出库及短途费,年度平均价格将在2150—2250元/吨区间运行。

预计市场高点或将出现在2012年9月底或10月初,届时河北大部、山东大部及河南北部等地区普麦出库价将在2240元—2340元/吨,河南中部、江苏及安徽部分地区在2160元—2260元/吨,其他地区价格在2100元—2200元/吨。

(作者系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