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计师在企业规划、绩效管理和信息化中的角色

【摘要】笔者在探讨制度下国有企业总师职能定位的同时,阐述了总会计师企业规划绩效管理信息化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总会计师职能定位 总会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刘长琨先生说:“总会计师职能与地位应当与外国的CFO相同,总会计师不仅是企业财务和会计工作的最高主管,而且是企业全面运营、全面的最高策划者、决策者与组织者之一,是企业最高领导层的核心成员。

”他认为:现在的总会计师,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从原苏联引进来的那个总会计师的概念。

形势的发展,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赋予了总会计师新的内涵。

总会计师与其他副职不同,他与企业一把手不是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的服从关系,而是还包含了相互密切配合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另外,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不久前公布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也对其出资企业总会计师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会计基础管理;二是财务管理与监督;三是财会内控机制建设;四是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

四个方面的共涉及到总会计师履行职责的相应工作权限共计二十二项,归纳概括为四句话就是: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参与权;对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对财会人员配备的人事建议权;对企业大额资金支出的联签权。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国总会计师的状况,可以发现大部分企业总会计师职能都还没有完全到位,还没有取得其应有的地位,没有发挥应当发挥的作用。

所以,笔者认为总会计师企业规划、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角色问题与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经济体制的改革,财务职能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8年间,中国的经济体制一直是纯粹的计划经济,尤其是煤炭行业,企业的生产计划完全由国家下达,生产的产品全部上交国家,资金的使用完全由国家审核和拨付,实现的利润和造成的亏损全部上交国家或由国家承担,财务的主要职能就是出纳和记账、算账、报账。

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后到1986年,国家企业采取了放权让利,利润包干,拨改贷和第一次利改税等改革,这一时期的财务主要职能相应地增加了核算和债务融资等职能

1987年到1993年,国家企业管理方式改为完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这一时期的财务主要职能相应地又增加了预算和成本管理

1994年到1998年,随着国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和工商税制改革,财务职能又相应增加了多渠道融资和税收筹划的职能

一直到1999年,中国的企业才开始正式步入战略性调整和与国际企业逐步接轨的阶段。

加入WTO以后,企业集团自主寻求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主动迎接市场主导型的、体制性的对外开放,逐步向现代制度企业演变。

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许多企业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寻求上市,寻求海外融资。

这种变革,给企业集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企业集团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体制带来了深层次的改进需求,对企业财务职能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除增加了资本运营职能外,全面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控制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至此,财务职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从过去多年来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被动式管理转变成了现在的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控制经营活动并参与决策的主动性参与,财务管理基本恢复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本质功能。

这样的转变必然要求总会计师既要在事前参与企业的规划管理,做好事前预测;又要在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预算控制进行监控,事后通过绩效考核做好保障。

正是由于上述这五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财务的执业环境和条件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财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定位和作用才越来越被提升和重视。

越来越多的财务部门负责人被提升为总会计师,进入了企业的核心管理层。

从过去被动的、单纯的决策管理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双重的参与者和管理者。

与此同时,国家企业总会计师的要求也由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核算与分析的职能转变成了战略规划的参与者,资源价值的管理者,流程系统的控制者,业绩评价的主导者,公司控制的责任者(从“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中归纳概括)。

这是市场经济赋予我们总会计师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这是荣誉、权利和地位,更是责任、义务和使命。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