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迈向机器人强国

中国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毕业论文网   在海立集团上海工厂钣金车间,600摄氏度高温下,机器人成为这里的主角,三四斤重的银白色金属卷板从拿起至放到下一个工位,只有10秒时间。

每台机器人在固定位置可操作两台或多台设备。

机器人的忙碌相比,车间内仅有几名工人在调控设备、抽样检测产品。

未有机器人之前,这条压缩机壳体生产线约需15位工人才能完成生产任务。

自2007年机器人加入,目前这个车间已有22台机器人,作业工人从144人减少至20人,工人“减员”86%。

除了钣金,其余的机器人还布置在搬运、捆包等多个环节。

目前,海立集团已拥有工业机器人480台,累计替换一线岗位357个,相当于近千位一线作业员工。

不仅仅在上海,全国多个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均开启了“机器换人”时代。

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机器换人”的步伐走得特别快,也舍得投入。

近3年,仅宁波基地就投入3亿元以上。

在浙江温岭,规模较大的博洋、一休等制鞋企业,已经引进横机加工针织鞋帮面。

横机每小时生产鞋子3双,1个工人可管10台横机。

过去需要几百个工人干活,现在只需几十个工人就够了。

同时,机器加工的针织休闲运动鞋减少了滴塑、高频、下料等工序。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人的精度越来越高,加上物联网连接功能的提升,机器人开始成为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角色。

近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速一直处在较高水平,2014年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2016年我国机器人的销量达到8.7万台,接近欧洲和美洲加起来的销售总量9.73万台。

巨大的发展潜力   就自动化和生产力水平而言,中国和发达经济体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只有36部机器人,而德国为292部,日本为314部,韩国则为478部;中国机器人密度仅为0.3%,是世界平均水平0.62%的一半。

这些数字既代表了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去年,全球机器人市场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这5个国家,占据了全球机器人3/4的市场。

波士顿咨询预测,到2020年时,各行各业由机器人承担的任务比例将从目前的8%上升至26%。

这5个国家的机器人购买量将占到全球购买总量的80%。

机器人的普及带来的是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劳动成本的压缩,这也是大量厂商愿意发展机器人的理由。

根据波士顿咨询的说法,自动化的快速普及,几乎站在“人类学习曲线”和“摩尔定律”的中央――摩尔定律认为,运算能力每18个月至2年就会提升1倍。

即便你很优秀,人的生产率充其量每10年只能提高1倍――相比之下,研究人员可以让机器人每4年把生产率提高1倍。

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缺失   根据工信部数据,2017 年前 7 个月,中国生产了 71600 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产量的 30% 以上。

尽管发展较快,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始终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产机器人的精度、寿命、可靠性有较大的差距,市场上自主品牌占有率低。

据统计,我国机器人生产企业有近千家,其中大部分是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

不少企业技术研发不够重视。

我国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新三板机器人企业中,2016年营收额在1000—5000万元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达41%,而营收超亿元的企业,占比仅30%。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上游生产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中游是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商;下游是系统集成商,包括单项系统集成商、综合系统集成商。

我国企业大多集中在集成端,承担系统二次开发、定制部件和售后服务等附加值低的工作。

由于产业链不完整,导致国产机器人的装备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码垛、上下料等一般工业领域,以及扫地、擦窗、儿童玩具等一些简单生活应用领域,在高端市场上则被边缘化。

由于核心零部件尤其是RV减速器的进口抬高了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资料显示,目前75%以上高精度减速器、高稳定专用伺服电机、高性能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售价居高不下。

对于高精度机器人减速器,日本具备绝对领先优势,目前全球机器人行业75%的精密减速机,被日本的Nabtesco和HarmonicDrive两家垄断。

集成系统的研发,是机器人产业链上利润最高也是技术门槛最高的环节,一般情况下,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可达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的3倍。

中国企业目前主要的竞争优势在系统集成方面,80%的机器人企业都集中在该领域,但是普遍规模较小,随着进入门槛越来越低,企业竞争更为激烈。

“四大家庭”兵临城下   以瑞士ABB、日本安川、日本发那科和德国库卡为代表的“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正在加速抢占世界机器人市场,我国自主品牌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四大家族”均已经在中国成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并在中国多个城市投建工厂。

其中,中国是库卡机器人除德国总部以外全球惟一的海外生产工厂;ABB将上海作为其全球机器人事业总部和两大生产基地之一。

近日,ABB公司首席执行官Ulrich Spiesshofer表示,他们计划会将中国机器人研究人员数量增加一倍,还想通过提供更多的充电设施,来抓住中国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行业。

据了解,ABB在中国销售的机器人中,超过80%是在中国“开发、生产和运输”。

亮点频频令人欣喜   回顾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机器人产业经历了第一个19年(1985年―1995年)的科技攻关阶段,第二个10年(1995年―2005年)的发展低迷阶段,第三个10年(2005年―2015年)的井喷式发展阶段,现在正步入第四个10年(2015年―2025年)的产业跃升阶段。

中国机器人的国际市场话语权也在逐步扩大,个别产品和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中国机器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目前中国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特种无人机、深海机器人等领域,也形成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产品。

根据彭博智库分析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价值约为 110亿美元,政府希望到 2020 年,国内机器人制造商能拥有一半的市场份额。

政策扶持 创新发展   中国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朱森第建议,要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变“弯道超车”为“平行超车”甚至“建道超车”,力争使多项颠覆性技术突破来自中国,使中国机器人产业水平世界领先。

他指出,“技术创新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囊括从创意开始到最终获得商业价值的全过程,既有技术上的创新、产品创新,也包括机制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不可片面理解。

在??家政策的扶持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今年 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出现工业机器人制造与特种作业机器人制造两个行业小类,这也是机器人制造首次作为独立的行业列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之中。

此前,国家标准未对机器人制造设置独立的分类,难以开展产值、收入、利润等方面的统计,导致反映产业全貌的数据缺失,给产业政策的制定带来许多问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工业机器人产业

据国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钱明华介绍,我国先后出台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数量的大幅提升。

钱明华指出,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二是要整合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三是要推动标准和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机器人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只有把握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突破基础理论和硬件技术研究瓶颈,加速攻关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我国才有可能在建设智能社会中掌握主动权。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