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对比性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部门决算部门预算对比性的意义      编制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

编制部门预算是贯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针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有利于预算的公平、公正、公开,有利于强化预算观念,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部门决算是国家预算体系运行结果的年终反馈,是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政策、管理与监督预算执行过程、编制下年度政府预算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信息依据。

部门决算部门预算的对比一方面反映了部门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反映了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

在各单位的具体实践中,部门决算部门预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可比性较差,表现在两个方面,有的是总体收支差异较大,有的总体收支差异不大,但明细项目差异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部门决算部门预算对比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决算预算不配比主要是由于财政部门与基层编制单位两方面因素引起的。

(一)财政部门的原因。

1.财政与部门间的关系难以理顺。

(1)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主的“被动”预算

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主要是依靠部门编制的,财政部门只是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根据财力状况酌情砍压,最终汇总编制财政总预算

(2)部门预算的财权冲突问题。

一是预算外资金未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的现象大量存在;二是目前多个部门拥有预算分配权,财政部门很难从整体上对一个部门预算进行掌握和控制;三是财政部门内部资金分配权分割。

目前部门预算资金分配权仍然落实在内部各职能部门手中,实行对口分配,分管业务处(科)室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分管部门争资金、争项目。

(3)事业单位退出机制不畅。

最典型的就是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差额改全额”的现象。

在以前收费、罚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时期,各地增设了很多依赖收费生存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可以说是“因费而生”。

随着国家对收费项目的清理、取消,很多赖此生存的事业单位失去了经费来源,这些“因费而生”的单位本应“清费而灭”,却借取消收费之机改成了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2.缺乏部门预算编制的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

(1)人大对部门预算的监督流于形式。

目前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时间很短,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部门预算很难做到,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最终流于形式。

(2)部门预算执行出现法律空档。

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年度(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而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要待3月份以后举行的各级人代会审批,一年中有1/4的时间实际上没有预算,不仅冲击了预算的正常进行,而且使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3)部门预算的透明度不高,公众参与度较低。

目前,公众对预算的了解,只有报纸登载的财政预算报告,其他所有政府或部门预算数据、决策过程对普通公众而言,几乎都属于机密范畴,公众无法参与。

(4)没有建立对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绩效的考核机制。

尽管部门预算改革在全国各级广泛推开,但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如何,部门决算同年初部门预算差异程度有多大,没有人对此进行详细考究。

同时,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难以做到分轻重缓急排列次序。

3.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1)现行的定额标准仍然具有“基数法”的痕迹。

现行的定额是在承认部门单位以前年度支出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历年的决算数据倒推出来的。

这样的定额,将传统功能预算下的部门间苦乐不均的状况给予延续,承认了以前不公平的部门间支出水平,无法真实反映部门单位的职能大小和权责轻重。

(2)很难确立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

一方面为了使定额标准更加接近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定额直接相关的部门单位分类分档应该越细越好,但分类分档越细也就失去了确立定额标准的目的,定额标准涵盖的范围过窄,预算分配的公平性也很难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预算定额的统一,对部门职能的特殊性考虑不够,又不利于部门工作开展和积极性的发挥。

4.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与部门预算改革不相适应。

(1)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法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存在的账目不实、价值虚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部门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2)现代预算编制由过去的“投入法”改为“产出法”,强调部门所提供服务的效果和效率。

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最终还是要归于对部门预算绩效评估、衡量和追踪上。

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无法核算和反映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情况,提供公共部门绩效考核指标,迫切要求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