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判定的方法

作者:王娟;;。

【关键词】 心律失常;疗效;心电图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常规体格检查是判定药物疗效的基本方法,服药后每分钟出现心律失常早搏)数的比较是最简便的方法。通常要观察5;min内的变化才有意义。但这种方法不能反映整体的药物疗效。 1 体表心电图 12导联体表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其临床价值只是在判定QT间期、QRS间期、PR间期、ST段及T波变化时有意义,而在判断心律失常是否被控制则有限。各种间期的测定对判断药物已足量或过量,是否已引起传导障碍和复极过程的异常极为有用,以便及时进行适当处理。 2 动态心电图 24;h连续描记Ⅱ导联或Ⅲ导联心电图,能精确计算发生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药物疗效最重要的方法。个别患者需连续48;h以上的心电图监测。现在Holter软件已能回报室性或室上性异位搏动在24;h内的总数、每小时的平均异位搏动数,以及发作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等。用药后2~4周复查Holter,可基本了解并判定此药是否有效,根据ESVEM试验所采用标准,患者用药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为有效。(1)室性早搏减少70%;(2)成对室早减少80%;(3)短阵室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速完全消失。如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或由非持续性室速转为持续性室速判断为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 3 床边心电图监测 是ICU、CCU主要的监测方法,尤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室速已恢复窦性心律,发生过室颤患者,至少要连续监测心电图24;h。 4 心室晚电位 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后,心肌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常阳性。此种晚期除极的电位常在心肌病变的周围形成,有独立的预测发生室速及室颤的价值。有室性心律失常伴有昏厥史者晚电位出现率可达73%~89%,抗心律失常药物发挥疗效后晚电位通常不会消失。但晚电位消失或未出现过晚电位室速发生晕厥或猝死者很少。 5 心脏电生理检查 包括心脏各部位的心电图如窦房结电图,希氏束电位,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测定,心房内及心室内的程控刺激加早搏(1~3个早搏)以诱发心动过速,冠状窦电图、旁路电位及定位等,均是心脏电生理检查的主要范畴,但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判断,通常作程控刺激及早搏刺激即已足够,以诱发出原有的心律失常作为判断药物是否有效的标准。因为有创伤性检查及费用较贵,目前通常不采用此法而只在有特异心电图现象,或特殊的心律失常,以及有射频消融者才需要作心脏电生理检查术。

;。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