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象”最烧钱|大白象

大兴土木修建体育场馆是近年来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内大型运动会主办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无论该城市之前是否已经拥有大型体育场馆,也无论已有的体育场馆是否有能力承担起举办大型赛事的重任,再修建一个主体育场似乎是每一个主办城市的首要决策,好像只有新建一个主体育场才可以充分体现出主办城市对举办奥运会的重视。

而主体育场的设计风格及体量不仅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也表达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而更多的城市特别是之前体育赛事并不活跃的城市,则需要修建一系列体育场馆,因此场馆建设在运动会筹备期间就成为万众瞩目的事件。

悉尼奥运会时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场馆群,但奥运之后就归于沉寂。

场馆的日常养护成为沉重的负担。

因此,人们将这样大而烧钱场馆称为“大白象”。

北京奥运会是注定需要场馆的,但是需要多少个?需要新建多少个?需要什么样的?这是一个事关重大的决策,北京奥组委也是经过了一年多的深思熟虑之后,在不断地修正调整着最初的计划。

场馆瘦身之痛      在所有奥运工程中,场馆建设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也承载了更多的希望,奥运场馆建设几乎成为一种符号,设计、招标。

奠基、动工……每一个环节都代表着北京奥运会的进程,都吸引了无数双眼睛。

奥运场馆的重中之重――国家体育场更是从一开始就调动了众人的兴趣,最终高票入选的方案一一鸟巢一时间激发了无数想象,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所以去年7月鸟巢的停工无异于一声惊雷,人们从梦中惊醒,一时不知所措。

“瘦身”不仅成为解释鸟巢停工、场馆设计按方案调整的理由,也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词汇。

随后,也就是2004年下半年,北京市政府及北京奥组委奥运场馆进行了全面调整,围绕以下四个因素:一、确保满足奥运会赛事需要,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使奥运场馆能够长期为人民的健身、文化和休闲服务;二、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三、尽量采用临时设施,减少新建场馆,避免闲置;四、部分新建场馆进行较大优化调整。

优化调整方案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支持。

节俭办奥运得到了全面贯彻,在奥运场馆的使用上,还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能维修就维修,能搞临建的就搞临建。

北京市对体育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对北京市各系统、各单位体育设施资源进行整合。

有的体育场刚刚整修完,适当加以改造,增添一些临时设施,就能够满足需要,也不用再新建

对一些难以赛后加以利用和开发的项目场馆设施,也从雅典奥运会时获得启示,可以搞一些临建来完成。

优化调整后的国家体育场取消了可开启屋盖、扩大了屋顶开孔,座席数由原来的107个减少到9.1万个,减少用钢量1.2万吨,膜结构减少0.9万平方米,安全性能得到加强。

国家游泳中心调整后的用钢量大概从8000吨减少到6000吨,座位数量也从20000个降到16000个,并且只有6000个座位是永久性的,比赛结束后也计划把大部分座位拆掉,只剩4000个。

五棵松体育馆通过优化,取消了原篮球馆上部的商业设施,建筑面积由11.9万平方米减少到6.3万平方米,用钢量由原来的4万吨减少到0.5万吨。

部分原计划2006年底前基本建成的场馆已被推迟到2007年。

雅典前车之鉴      为期两周的雅典奥运花费近120亿美元,是预算55亿元的两倍多,更是上届悉尼奥运的8倍,这令雅典奥运成为自莫斯科奥运后最“烧钱”的奥运

据估计,希腊人为了奥运会可能要背负近10年的债务。

在支出大幅增加的同时,雅典奥运会的收入却十分微薄,特别是门票收益,估计只有5亿美元左右,比悉尼奥运会差了不少。

据雅典奥组委新闻中心提供的数字,雅典奥组委在电视转播权的进账约为7.5亿美元,这也是奥组委最大的收入来源。

加上其它赞助,雅典奥运总收入约19亿美元。

如果总支出是120亿美元,而短期内只能有19亿美元收入,巨额的亏蚀将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后期运作来补上。

雅典奥运的巨额开支对北京是个警醒:奥运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能节省的一定要节省,不能节省的要想办法压缩。

在保安方面,未来四年的世界局势虽难预料,但相信这笔支出很难节省。

相反,基础建设的开支较易控制。

较经济的做法是将奥运场馆的规划与城市的功能互相结合,满足城市的日常生活需要,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

另外,在新建场馆的设计上,不要过于追求高标准,而应把满足赛事需要作为第一前提,而新建或改建的场馆要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一些冷门项目的奥运设施,应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它们的赛后综合利用价值,这样就可保障了奥运以后的场馆收入。

场馆还是遗产      一届奥运会过后,奥运场馆作为奥运会比赛场地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

按照比较诗意的描绘,奥运场馆奥运会留给主办城市的一笔巨大的建筑遗产,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奥运主办年代的审美标准,在城市格局上,则留下了城市为举办奥运会而做出的努力。

但是随着奥运主办城市为修建场馆投入资金的日益攀升,造价高昂的场馆如果仅仅是一个遗产,未免代价过高。

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因为一味追求高投入却不善赛后利用而债台高筑的现象。

因此,奥运主办城市理智现实的看待奥运场馆,积极开发赛后利用的做法,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北京奥组委奥运场馆的设计、布局及建设方面,强调降低造价、利用现有设施资源和赛后利用。

北京奥运会共有28个项目,除31个比赛场馆

按建设性质分,新建11个,改扩建11个,临建9个;41个独立训练场馆;5个与比赛直接相关的设施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志介绍说,在奥运场馆建设布局上充分考虑赛后利用,避免赛后人去楼空。

场馆的规划布局安排上,一些场馆安排在大学建设,一些综合体育设施规划在运动场比较少的地区,使这些场馆赛后可以成为学生和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

新建和改建的场馆包括大学内的场馆设施都要充分考虑赛后的使用。

包括设在北京北部的水上运动项目竞赛中心也融入了北部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中。

重公益非赢利      “我啊,不想做卖保健品的,治不好也吃不死。

我要做卖特效药的。

”日前,来广州出席亚奥理事会第24届代表大会的亚奥理事会体育委员会主席魏纪中也为广州亚运场馆的建设和日后的管理卖起了“特效药”。

魏纪中看来,大型体育场馆在建造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其公益性而非赢利性。

至于落成后的日常经营,则是另外一个范畴要讨论的内容。

作为前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参加过北京两次申奥的魏纪中曾在各国考察过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使用。

用他的话来说,“世界上没有几个大型体育场馆能养活自己的”。

“长野冬奥会设施的日常维护,至今要靠政府补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主会场,拆了;悉尼奥运会的主会场,现在也拆了一半。

魏纪中用一个个事实说明政府必须在体育场馆维护中发挥作用。

作为国内体育产业的权威,魏纪中为广州的亚运场馆开出了自己的特效药方。

要解决场馆在大赛后的综合利用,就要从源头开始,即建设前对场馆的定位。

魏老举例说,宁波最近新建了个北伦体艺中心,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有别于过去单一的体育运动功能,该体艺中心从筹建开始,便定位为综合性的体育文艺中心,可以作为体育比赛、剧院、展览、会议的场地。

如此一来,该体艺中心的多元化定位,也就为日后的运营提供了更多的活路。

魏纪中乐呵呵地说:“那儿最近搞了几个比赛,好像还能有一百多万元的收益。

虽说不能把建设的投资都收回来,但维持日常的运营是没问题的了。

”      好设计决定好工程      作为十运会主会场,南京奥体中心是目前国内综合利用率最高的体育场馆,在设计建造之初就考虑到赛后运营难题,堪称是国内功能最全,技术标准最高的综合性大型体育建筑群。

南京奥体中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赛后商业使用的可能性,除必需的竞赛用房,尽可能建成商业用房。

体育场和体育馆除了可以进行品牌专卖、展览、文娱演出等活动外,还在游泳馆、网球中心预留了很大面积,可经营餐厅、咖啡屋、酒吧、桑拿等服务项目,赛后可以成立俱乐部,吸收会员。

奥体中心目前预留的空地将来还可以建成超市、汽车站或旅游集散中心,成为集健身,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场所。

体育科技中心则按照宾馆的结构标准设计,赛时作为新闻中心和官员办公室,平时可作为宾馆经营。

江苏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副处长宋志平说:“南京奥体中心在建馆之初就通过科学设计为赛后运营预留空间,为解决上述问题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路。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