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用生命守护生命

梁伟。

1月26日至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先后派出4批、共186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在中法新城院区整建制接管重症ICU病房,他们在抗击疫情最紧张、最吃劲的时刻,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他们在那里度过了整整81天,是中法院区23支医疗队中抵达最早、坚守到最后、投入的人数最多、累计收治危重症患者最多的队伍。

协和人秉承“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他们说:“我们协和坚持到最后,是国家对我们的肯定和认可,让武汉的老百姓更加放心!”。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副教授赵静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第一个报名请战的医护人员。他说:“我为自己是一名协和人而骄傲,而在武汉战斗的这81天,我想会是自己一生都感到无比自豪的事情,也是我职业生涯里最有意义的一个里程碑。”“我必须去武汉”。

赵静出生于湖北京山,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毕业后,原本他选择留在武汉工作,因为他喜欢这座有活力的城市,他喜欢啃鸭脖,喜欢武汉长江大桥,喜欢中山公园……但是他最终还是来到了北京,走进了协和医院,他说因为爱情。

因为曾经的同学很多留在了武汉当地医院,所以对于疫情赵静比一般人可能知道得更早,但是他没有想到会发展得如此严重。1月份之后,武汉疫情告急,湖北疫情告急,赵静揪心而牵挂,他心里最盼望的就是能够尽早踏上家乡的土地,与昔日的同窗并肩作战在武汉前线。1月23日,协和医院发布组建医疗队的征集令,没有丝毫犹豫,赵静第一个报名请战。谁都没有想到,在征集令发布的两天后,医疗队就要奔赴武汉,那时候刚刚从北京回到石家庄的赵静,正在和家人准备着第二天一早给姥姥三期忌日上坟扫墓。带着深深的歉意,赵静跪在姥姥的遗像面前磕了三个响头,义无反顾地出了门,连夜驱车返回北京收拾行囊。

1月26日,赵静和自己的20名战友一齐奔赴湖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疫一线。他到今天都清楚地记得院长赵玉沛对大家的嘱托:勇担使命、冲锋在前;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保护自己、胜利归来;协和永远是大家最坚强的后盾,期待大家早日战胜病魔、平安凯旋。那一刻,赵静说自己内心有些澎湃。

当天下午5点,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顺利抵达武汉。回到熟悉的故土,赵静却感到有些陌生,这是自己从未见过的武汉,城市空无一人,也没有车,特别特别安静,所有的一切都和记忆中的不一样。

医疗队抵达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里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病人救治定点医院,自疫情爆发以来,每天收治着大量的感染患者。经过培训之后,赵静很快投入到收治患者的繁忙工作中,由协和、中日、北医等6家医院共同负责的重症病房位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12楼东,两天内病房50张床全部收满。在武汉前线病房的第一个白班上,三四个小时,赵静的衣服全湿透了。这天,他迎来了自己39岁的农历生日。没有鲜花与蛋糕,但却有着与死神较量的豪迈,这让他感到更加有意义。

“这应该是我职业生涯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挑战,最初的时候还有些担心和紧张,不知道防护是不是到位,总担心有地方防护不严。”赵静说,“但是当我第一次巡房的时候,我又有了一丝兴奋,我不再是只看到了CT,而是亲眼看到了很多新冠肺炎病人,更加直接了解到很多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同时我对治疗效果充满了期待。”“我们要对患者问心无愧”。

2月4日,经过紧张忙碌的48小时改造,赵静与战友们一起,从无到有,独立组建起一个有着32张床位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重症加强病房(简称“ICU”),成为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并于当夜收治了18名危重患者。ICU病房工作本就异常繁重,新冠ICU病房又叠加了高传染性的风险,所以第一批来到这里的开荒者尤为艰辛。凭着在协和扎实的临床功底,赵静迅速适应了病房二线的高强度工作节奏,并和战友们一起梳理出各项医疗流程与安全防护流程,为后面陆续到来的队员们安全高效投入战斗打下坚实基础。

2月6日,疫情发展迅速,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通知,要求北京协和医院增派医疗队,即刻前往湖北,担负重症病房救治工作。次日下午4点,第二批协和医疗队飞抵武汉,马不停蹄地開展战前动员、战前培训和工作部署,正式整建制全面独立接管中法新城院区ICU病房;晚上9点,第一班次14名青年护理人员来不及整理行装,就加入到重症病房夜班轮值中。用赵静的话说,“这就是协和速度”。

“可以说,现实极其残酷,战争一开始就到了白热化,完全没有试探准备,所以当看到病人离世的时候,我有了深深的挫败感,而且感觉外界有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我们这支队伍,压力特别大。”赵静说。

2月14日,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在驻地召开全体医师大会,医疗队张抒扬书记要求所有队员依靠“三基三严”,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对所有患者都可以做到问心无愧。

千方百计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降低病死率,赵静和战友们带着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决心投入到了这场战役中,医疗队采用协和ICU病房小组制管理模式。病房32个病人被分为4个组,每组由固定医生小组负责,组长相当于病房主治医师,能够迅速而系统地掌握患者信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样的小组团队模式使每个病人都有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有利于治疗的连贯和治疗方案的落实,从而提升了治疗效果。

“能上的办法都上。”赵静就是这样做的。给患者做床旁支气管镜是赵静作为呼吸科大夫的主责,气管镜设备刚到时,病房里还没有正压头套,他仅戴了一个普通的一次性头套,就上去近距离地给患者做床旁气管镜的吸痰和灌洗。心肺复苏、电除颤,每一次休克病人的抢救,赵静都拼尽全力。他说:“总想尽可能地去延长他们的生命,希望能多一些奇迹。”。

治疗路径越来越清晰,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这都极大地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成功率。这与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81个日日夜夜、殚思竭虑地全情投入,大后方人、材、物以及多学科专家团队学术指导的全面支持密不可分。协和人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诠释着医疗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

4月12日,随着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C栋9层病区最后两名患者的转出,北京协和医院接管的这个病区也随之正式关闭。那一刻,赵静深深地吐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这一次的任务终于完成了,他和自己的队友终于能够回家了。

医疗队从驻地去机场,沿途都是前来送行的武汉市民,有给他们义务理发的志愿者,有接他们上下班的司机,更多的是从未谋过面的陌生人。老人和孩子也都走了出来,当一个老人颤巍巍地向他们敬礼的时候,赵静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81个日夜,我们挺过来了,武汉也慢慢好起来了,我满心欢喜。离别之时,内心满是不舍,这是我的家乡,这也是我曾经拼过命、洒过热血的地方。我看到了英雄的武汉,英雄的人民,能为这场战疫出一份力,我尤为自豪。我会教育我的儿子,让他以中国为傲,当他长大后,如果国家有需要,他要像他的爸爸一样,义不容辞站出来。”赵静说,“待到下一个春暖花开,我要带着妻子和孩子重回武汉,告诉他们,在那个突如其来的浩劫面前,我和我的战友们并肩作战过;我们要在绿树成荫的同济医科大学校园里,在夜色映照的黄鹤楼下,在巍峨壮观的长江大桥上,在热干面的余热中慢慢欣赏这座美丽的城市。”。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