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程序化管理在麻醉恢复室的应用

[摘要] 目的:摸索麻醉恢复护理工作程序化管理模式。方法:自行设计护理工作程序化管理方案,包括:入科交接程序、监测护理程序、出科护理程序和管理评价机制。结果:通过程序的应用,麻醉复苏成功率达97%,及时发现并发症。结论:程序化管理可以保证患者尽早接受专科系统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护士病情观察能力和护理水平,管理评价机制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管理更加有序。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工作程序护理管理。

由于受麻醉、外科手术、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加强这一阶段的观察可以减少麻醉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本科通过对麻醉恢复患者的严密监护和借鉴前人经验,自行制定了一套护理工作程序,所有护理工作人员都遵照护理程序工作,做到忙而不乱,有条有序,有效地保障了麻醉恢复患者的安全。做到医护合理分工,各司其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 临床资料。

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行全麻及区域麻醉手术患者共4 532例,其中男性2 900例,女性1 632例,年龄15 d~95岁。小儿453例,老年患者1908例。通过麻醉恢复期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2 方法。

2.1 自制麻醉恢复护理工作程序 ①按时到岗,准备好急救物品、药品;②收治患者,第一步:首先接好呼吸机;第二步:接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护;第三步:面对面交接班,主要包括麻醉方法和手术方式、体位、出入量、引流管、全身皮肤情况等;③保证患者安全,约束好患者,严防坠床、自拔管、躁动时损伤; ④根据医生医嘱用药、吸痰、拔管、吸氧,并做好监测及各种记录; ⑤符合出室条件者安全送返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⑥ 负责麻醉恢复室药品、耗材的到位及有效期查对、补充,并保证室间环境整洁;⑦每天负责呼吸机、监护仪的保养、使用登记。以上程序②、③、④为工作重点内容,必须严格遵守,特别是程序第2点,收治每个患者都必须按照其步骤先后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把工作做好。

2.2 具体程序如下。

2.2.1 患者入科交接程序 麻醉和巡回护士患者手术间送到麻醉恢复室途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运送神志不清或危重患者时,途中需带手提式监护仪、氧气、复苏器材和抢救药物。进麻醉恢复室后立即将调试好的呼吸机接到患者气道,保证患者有效通气,由麻醉医生、护士麻醉恢复护士交班。内容为简要病史、诊断、麻醉手术方法、术中用药、生命体征变化、输血输液情况、麻醉药及拮抗药的使用情况、预计苏醒时间、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特殊情况的交接等。交接班后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根据医嘱对症处理。

2.2.2 监测护理程序 根据常规进行监护,麻醉苏醒期患者血压波动大、变化快[2]、做好生命体征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工作,及时对症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呼吸道问题,带气管导管患者根据导管护理常规护理,遵医嘱拔管拔管后15 min内在患者床边密切观察,严防意外事故发生;观察患者的意识、颅脑外伤患者的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肢体运动、术后出血等情况;安全而充分地进行术后止痛,PCEA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只要患者感觉疼痛,就应该按手柄,追加剂量达到止痛作用[3];帮助患者作肢体运动和深呼吸;评价全麻患者的神志、呼吸、血压、四肢活动力、肌张力恢复情况及皮肤颜色并记录。面罩给氧,病情稳定者每15 min观察病情1次,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并予以记录,特殊患者按需处理,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外界刺激。各项护理操作做到稳、准、轻、快、安全、可靠[4]。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