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要点

摘要:犊牛阶段的饲养管理是否到位对其成年后的生产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犊牛可分为初生期和哺乳期肉用犊牛的生长发育迅速,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会导致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较高,影响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强肉用犊牛饲养管理。

关键词:肉用犊牛饲养管理;初生期;哺乳期初乳

中图分类号:S8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2—0022—01。

在肉牛的养殖生产过程中,犊牛期的饲养管理对于成年后的生产性能以及养殖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加强肉用犊牛饲养管理工作。一般肉用犊牛是指出生至6月龄的犊牛,按照犊牛的生理特点又可将犊牛分为初生期和哺乳期初生期一般指出生至7日龄,8日龄断奶哺乳期,一般犊牛哺乳期为3~6个月。处在哺乳期犊牛的生长发育的速度迅速,如果在犊牛阶段饲养管理到位,会使其肉用潜能得充分的发挥。

1初生犊牛饲养管理。

初生犊牛是指从出生到7日龄这一阶段,此时犊牛的各项器官发育还不健全,尤其是消化器官以及免疫系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力不强,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犊牛发生疾病或者死亡,因此初生犊牛饲养管理的重点是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加强犊牛的护理,促进犊牛防御机制的发育,增强犊牛的抵抗力,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犊牛在出生后要做好接生时的护理工作,首先要将新生犊牛口、鼻内的黏液清理干净,以免引起犊牛窒息,如果发现黏液堵住呼吸道,则要及时采取措施使黏液流出,可将犊牛倒提,并用手击犊牛的胸部两侧以促使黏液流出。处理好腔及鼻孔内的黏液后要将犊牛身上的黏液擦干净,或让母牛将其舔食干净,有助于母牛与犊牛建立亲密关系,并促进胎衣排出。如果发现犊牛的脐带未自行扯断,要进行人工剪断,注意彻底消毒,以防止发生脐炎。除此之外,还要将四肢的软蹄抠除。

及时的让犊牛吃上初乳,因初乳的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最主要的是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使犊牛获得初动免疫,增加犊牛的抗病能力,另外,初乳中还含有大量的溶菌酶,可以杀灭各种病菌,防止犊牛发生疾病。初乳还可以刺激胃肠机能产分泌消化酶,促进胃肠功能的发育。因初乳中还含有较多的镁盐,具有轻泻作用,还可促使犊牛排泄胎粪。因2~3 h后犊牛吸收免疫球蛋白的能力降低,所以,要在犊牛初生后的2 h内吃上初乳,通常初乳吃的越多、越早,犊牛的生长发育速度越快。在喂初乳前,要先将乳头内的积乳挤出弃掉,因这一部分乳汁中含有的细菌较多,犊牛吃后易引发腹泻。对于吃不到初乳犊牛则要对其进行人工哺喂,可使用奶粉或者常乳来饲喂,在饲喂时要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以及少量的抗生素,注意每一次饲喂量不宜过大。

初生犊牛要单独饲养在清洁、干燥、空气新鲜、通风以及采光良好的环境下,要注意保持室温在0~15℃,舍内无穿堂风。注意舍内的卫生清洁工作,及时的清扫,并定期进行消毒,做到冬季防寒,夏季防暑。在初生期,每天都要观察好犊牛采食、饮水、排泄以及精神状况,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注意加强犊牛的运动,以促进犊牛的肺部发育,利使胃容积增大,增强体质,还可提高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犊牛的快速生长发育。

2哺乳期犊牛饲养管理。

肉用犊牛在吃7~10天的母乳后,为了促进犊牛胃肠以及消化系统的发育,促进犊牛后期的发育,以使其生产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要在犊牛进行提前的补饲工作,让其在吃母乳的同时尽早采食牧草和其他类饲料。一般在出生后的7~10天开始训练犊牛采食,选择优质的干草放在草架上让犊牛自行采食,在犊牛出生后的15~20天开始训练其采食混合精料,从犊后20天以后则可以让其采食青绿多汁的饲料。青贮料则是在2月开始饲喂,可将精料与少许牛奶、砂糖与水混合成糊状,涂抹在犊牛的口鼻,引诱其舐食,这样约3~5天后待犊牛适应精料后可逐渐增加精料饲喂量,所选择的精料要保证适口性好、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在补饲时要给犊牛提供干净的饲料。

犊牛7~10日龄时要对其进行去角处理,这样方便在育肥期的管理,减少牛只相互顶撞而受伤,另外,还要在公犊牛性成熟前进行去势处理,便于管理。要保证犊牛有足够的运动量,一般出生后7~10天的犊牛可以在运动场内运动,保持适宜的运动量,一般1月龄犊牛的运动量约为0.5 h,以后则可以增加到1~1.5 h,每天运动2次,要注意在夏季要避免在温度高时运动,可选择在凉爽时段运动。每天都要对犊牛刷拭牛体1~2次,以保持卫生,并且可促进体表的血液循环。给犊牛提供清洁的饮水,注意水温的控制,夏季可给犊牛饮用凉水,以达到降温的效果,冬季则要给犊牛饮用温水,以免饮用冷水引发腹泻。

饲养肉用犊牛要做到适时断奶断奶的时间要根据犊牛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当犊牛达到3~6月龄,日采食量达到0.5~0.75 kg时即可实施断奶断奶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可一次性完全断奶,要给犊牛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减少哺乳次数和哺乳量,以达到减少断奶应激,成功断奶的目的。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摘录自《现代畜牧科技》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 ]。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