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徽 [新中国国徽诞生记]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新政协)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

筹备会决定成立六个工作小组,指定第六小组负责制定和评选新中国国旗国徽、国歌词谱等工作。

第六小组组长为著名教育家马叙伦,副组长由叶剑英、沈雁冰担任。

小组成员有张澜、郭沫若、陈嘉庚、马寅初、蔡畅、李立三、廖承志、田汉、郑振铎、欧阳予倩、翦伯赞、钱三强、沈雁冰等13人,彭光涵为秘书。

7月4日,第六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登报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

1个月时间里,新政协筹备会先后收到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

8月中旬开始评选,评选工作除由小组成员担任外,还聘请了徐悲鸿、梁思成、艾青等专家为顾问。

国徽是一个国家特征的重要表现,然而,所有投稿者都把国徽误解为国标,绘制的图案都像当时应征的国旗图案那样,只是简单地显示出国家标志。

第六小组成员和专家经过审阅,认为绝大部分作品不能采用。

经认真研究,会议决定,请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改名中央美术学院)系主任张仃、中央办公厅科长钟灵两人重新设计了几个国徽图案,印制成《国徽图案参考资料》。

尔后,第六小组成员和专家们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

随着开国大典时间越来越近,评选委员会考虑到现有国徽图案很不理想,一时难以达成共识,便建议举行开国大典时暂不使用国徽

这个建议得到了新政协主席团的同意。

9月25日晚8时,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关于国旗、国歌等事项的座谈会。

一些代表发完言后,毛泽东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点决定。

小组还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

”大家都赞成这个意见。

中国成立后,根据新政协大会主席团决定,原新政协大会国旗国徽、国都、纪年审查委员会继续担任制定国徽的任务,这项工作由周恩来直接领导,仍由马叙伦、沈雁冰具体负责。

被邀请参加这项工作的专家,有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梁思成,建筑学家林徽音、莫宗江,还有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的老师朱畅中、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者罗哲文等。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徽设计组有工艺美术家张仃、张光宇、周令钊、张正宇等人。

钟灵时任政务院(后来的国务院)办公厅科长,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书法家,颇受毛泽东赏识。

在延安时,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戏称他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

周恩来将制定国徽这项工作交由他来抓。

专家们在设计国徽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参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拟出三个草图:   张仃、张光宇等人设计了以天安门为中心,周围是齿轮、麦穗,中间有一个五角星的图案

周令钊等人设计了以天安门为主体,加国旗五角星的图案

梁思成等人设计图案,周围是“玉璧”,中间有一个大五角星,并以绶带连接齿轮和麦穗

三个图案送到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审定。

常委会讨论研究后,指示以周令钊等人设计图案为主,进一步完善。

随后,梁思成张仃、周令钊等专家根据政协常委会意见,综合各种设计图案的优点,决定天安门用其正立面图来表现,使画面更加开阔、庄重。

颜色基本用红、金两色,符合我国民间喜庆传统。

这个方案提交国徽图案审查委员会讨论时,得到了多数人的赞成。

周恩来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以这幅图案为基础继续修改,并建议加上禾穗,将其设计成挺拔向上的形象。

原来,1942年冬天,宋庆龄在她的重庆寓所,为欢送董必武返回延安举行茶话会,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应邀出席。

茶桌上摆着重庆近郊农民送来的两串颗粒饱满的禾穗,被炉火映照得金光灿灿。

这时,有人赞美禾穗像金子一般。

宋庆龄却说:“它比金子还宝贵。

中国人口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

周恩来当时抚摸着饱满的禾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了,我们要把禾穗画到国徽上。

”现在,他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承诺,建议要把麦稻穗画到国徽上。

会后,设计国徽的两个专家组一起讨论,由梁思成等人执笔,经过反复修改,终于绘制出了一个既有中国特征,又庄严富丽,大家都满意的国徽图案

1950年6月14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上,经过代表们的充分讨论和审查,同意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了国徽审查委员会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

审查国徽图案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图案设计还不理想。

时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张治中,直言不讳地说:“国徽的背景和大前门香烟的背景相类似,使人看了有不够庄重的感觉,而且天安门是封建遗物,又是非永久性的建筑物,而国徽则是永久性的,是否考虑用别的东西代替?”   结果,张治中的意见被否定。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国徽图案是通过集体创作的,兼具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形式和色彩庄严而富丽。

第二,以国旗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既可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意义,亦可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运动以来人民的政治斗争和在此宣告新中国的诞生,颇具“中国特征”。

第三,以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农,麦稻并用,也蕴涵着地广物博之意;以绶带紧连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农联盟。

国徽图案虽然确定,但它还是纸上的平面图,要使它成形,必须进行浮雕制作。

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高庄接受了这项神圣而光荣的任务。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不断探索、试作、比较,反复修改……在进行艺术造型过程中,坚持“政治性、艺术性、自然性和历史性”四个标准的统一,遵照周恩来提出的国徽形象要“向上”(表现新中国蓬勃向上)和“响亮”(色调明快)的要求,注意以实物比较和借鉴古代雕塑的表现手法,终于将国徽的立体模型塑造成功。

高庄塑造的国徽石膏模型,去掉了原图案麦穗参差不齐的弱点,用中国色的彩带把齿轮和麦穗绕起来,解决了麦穗凹处留有缺口的问题,使它更具民族性与装饰性,整个图案更加刚劲、统一、庄重、稳定,成为在政治上、艺术上都很成功的浮雕作品。

8月18日,国徽审查组召开有专家参与的讨论会,一致通过了高庄制作的国徽石膏模型。

9月20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

同时,各报刊登载了国徽石膏的模型照片,以及由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莫宗江绘制的“国徽方格墨线图”和“国徽纵横面图”。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周年,天安门城楼上挂起了金光闪闪的国徽

(责编 王 容)。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