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人权保障与宪法救济

【文章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人权意识的增强,国家公民都越来越重视通过法律形式来保障和实施人权,因此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详细分析了我国人权保障宪法救济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有关观念、立法、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宪法救济体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权保障宪法救济   一、引言   人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对人权保障也在历史的进步中发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

在一定意义上,宪法就是一国人权保障和发展水平的标尺。

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标志着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但是还存在这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给政府的实施和公民权利的保障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人权保障宪法救济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人权保障概念形成及与宪法救济的关系分析   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每年至少发表一份有关中国人权的白皮书,介绍中国人权发展的历史、现实状况以及保护措施等内容,并阐明中国政府在人权人权保护方面的立场与观点,这表明我国政府肯定了和开始重视人权方面的问题。

我国宪法于2004年进行了第四次修正,其中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是我国第一次把人权写入宪法

我国人权保障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与强大的生命力。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国家公民权力始终不偏离保障人权的轨道,有必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设计与制度安排来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可能侵害予以事先的预防与事后的救济

宪法救济法律救济的一种方式。

公民法律权利受到侵害时,其可以通过法律救济制度保护自己的法律权利。

但是宪法救济法律救济又有一定的区别:司法机关依据规范性文件为公民提供法律救济,主要依据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而宪法是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根本性依据,如果这些规范性文件违反了宪法,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后果:司法机关越严格依据这些规范性文件,公民宪法权利就越受到侵害。

因此,就需要为公民提供针对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救济制度

这种救济制度就是宪法救济

宪法人权保障的重要手段,它在人权保护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三、我国人权保障宪法救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人权意识的逐步强烈,国家人权保障的逐步重视,我国法律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权保障宪法救济的观念障碍   公民宪法意识宪法制度宪法实践在公民心理上的如实反映,因此,一个国家公民宪法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宪法制度宪法规范的运行情况。

现行宪法实施20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宪法宣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宪法意识逐步增强,遵守执行宪法总的来说是好的。

但是,我国宪法实施保障体制确实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其中之一就是公民宪法救济意识不强。

这就需要加强普及宪法的宣传和学习,使宪法意识深入人心。

各级国家领导工作人员要重视和执行宪法,全国人民和一般国家工作人员也应当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要理解宪法的权威和实施不是与己无关,而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

一是要深入学习宪法,强化全体公民宪法意识,让宪法深入人心,并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相关法律宣传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二是全体公民都应接受宪法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观念,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三是开展宪法宣传教育要紧密结合形势、结合各项工作进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宪法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宪法舆论氛围,形成一个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有效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