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的辨治(二十四)

呕吐(一) 毕业论文网   呕吐是一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如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心源性呕吐、贲门痉挛。

幽门痉挛、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某些急性传染病以及颅脑疾病的早期等等,当此类疾病出现呕吐症状时,均可参考本文介绍的有关辨治方药进行处理。

至于消化道肿瘤、尿毒症等病伴发呕吐时,还须参考将在今后陆介绍的反胃、噎膈、关格、癃闭等症状辨治内容。

对于呕吐症状的发生机理,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所致,正常生理状态下胃气是以和降为顺的,一旦由于某种因素导致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就会引发呕吐,导致胃气上逆的因素有种种,大体上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外邪犯胃所谓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以及具有传染性质的“秽浊之气”等。

这些外邪一旦侵犯胃腑,便会影响胃气的和降,而致胃气上逆,引发呕吐

外邪的性质往往因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如夏暑之季的暑热、暑湿,秋冬之季的风冷、寒凝等。

虽然不同的外邪犯胃均能引发呕吐,但寒邪所致发病最为多见,因为寒邪最易损伤阳气,使胃气凝而失和之故。

一般而言,凡外邪犯胃引起的呕吐

大多猝然发病是其特点。

同时还可伴有发热恶寒等外感症状

二、饮食所伤例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以及不洁食物等,均能伤及胃腑,致使胃气上逆,引起呕吐

三、情志失常所伤   例如郁怒伤肝,肝气郁滞,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或忧忧愁思虑,伤及脾气,致使运化迟滞,食停难化,胃失和降等,均能引发呕吐

四、脾虚胃寒所致例如平素体质虚弱,阳气不振,虚寒内生,以致脾胃升降失常,引发呕吐

此类情况较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损伤等患者,由于胃不能受,脾不能运,稍有饮食不慎就停滞不化,便会上逆呕吐

五、胃阴不足所致例如热性疾病的后期,或素常嗜食辛辣食物,以致胃阴受损,津液耗伤,可使虚热上逆,而致呕吐

六、其他因素所致例如胃有痈脓,误食毒物或药物,以及蛔虫上扰等,均可引起呕吐

呕吐发病的诱发因素虽有上述种种,但其发病的机理总为胃气失和,浊气上逆;其发病的部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又有密切关系,此点已在上面有所论及。

又,就呕吐的病理表现及证候性质而言,则可总分为虚、实两类。

一般而言,实证多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实邪犯胃所致发病突然,病程较短;虚证呕吐常因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所致,多为久病者,病程较长。

对于呕吐,除辨别其证候的虚实外,还要针对伴发的不同兼症,探求其不同的致病因素,称为“审证求因”。

呕吐兼见腹痛的多为寒滞;兼脘腹胀满的,多为食滞;兼胀痛连及胁肋的,多为气滞;兼有发热恶寒的,多为外感邪气;兼见肢冷畏寒、乏力便溏的,多属虚寒证候等。

呕吐的治疗常法是止吐,要选用对证的降逆止呕之剂。

但也并非一见呕吐症状,不究病因,不审病机,概用止吐治法。

因为,呕吐既是疾病的症状表现,有时也是驱邪外出的一种抗病机能反应,例如食停上脘、误吞毒物、停痰积饮、胃有痈脓等引起的呕吐,表现为欲吐不能或吐而不爽等,非旦不能一味止吐,有时尚须应用探吐之法,因势利导,助邪外出。

故而止吐与探吐,均应严格辨证施为。

呕吐是邪在胃中,一般不用下法,以免引邪下行。

所以前人强调“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金匮》),《医宗全鉴》并嘱“初吐切不可下,恐逆病势也。

”但不可下之,亦非绝对。

呕吐因于胃肠实热所致,并兼有大便秘结的,也可考虑用攻下之法。

因为此时大肠燥热,腑气不能下行,胃热势必上逆呕吐

若通其大便。

使气下泄,则胃气上逆之势必受其折,呕吐可止。

如《金匮要略》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就是针对此类情况的治疗而肓。

有研究报道:急性肾衰并发的呕吐若与便秘同时存在,且因胃热而致者,采用大黄甘草汤缓中泻水,重用大黄在30克左右,可在服药后1天之内达到止吐效果。

足见呕吐能否应用攻下之法,也须审证切实。

以下就呕吐常见证候的治法方药,作简要介绍:   一、外邪犯胃证本证的表现特点是,起病较急,突发呕吐,胸脘满闷,常伴有一些表证的症状

如因寒邪所致的,可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濡缓等;若在暑令季节因暑热所致的,则可伴见发热汗出,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

外邪犯胃证中以寒邪所致者较为多见,故治法可予解表散寒,降逆和胃为主,选用藿香正气散为代表方(藿香、白芷、紫苏、大腹皮、半夏曲、炒白术、陈皮、厚朴、茯苓、桔梗、生姜、大枣、甘草)随症加减。

如方中桔梗虽有化痰作用,但其入肺经,有升提作用,可以不用。

如脘腹胀满,气机阻滞的,可去白术、甘草,加大枣、枳壳、木香;兼有饮食停滞,嗳气馊腐、大便黏滞的,再加炒麦芽、神曲、炒山楂、焦内金等,以行气消胀,化食导滞;若风寒较重,寒热无汗,头痛身楚明显的,可加荆芥、防风、羌活等解表散寒。

暑热兼湿邪犯胃所致呕吐发病在夏暑季节,伴有口渴心烦等症状,治宜清热解暑,芳香化浊之法,正气散方去香燥甘温之药,如紫苏、白芷、白术、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等,加佩兰、黄连、竹茹等味。

二、食积停滞证本证的表现特点是不思饮食,甚至闻到食物的气味也厌恶,称作“恶闻食嗅”。

呕吐,恶心,嗳气,呕吐物及嗳出之气体均有酸腐馊臭之气味,脘腹饱胀或疼痛,大便溏薄臭秽,或便秘,矢气臭秽,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实。

本证乃因饮食失于节制、食入过多,或脾胃虚弱,消化无力,以致停积不化而形成。

故其治疗要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为法,可选用保和丸方加减(六神曲、炒山楂、莱菔子、姜半夏、云茯苓、陈皮、连翘)。

因本方属于消食导滞的轻剂,应用时可加入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等以增强效力;若积滞较重,兼有腹满便秘,可加枳壳、大黄、槟榔等;倘胃热较重,口气臭秽,吐物酸苦,可加黄连、竹茹、枇杷叶;但若胃寒较甚,呕吐清水较多,吐后口内多涎,仍欲泛吐,喜进热饮者,可去连翘,加干姜、吴茱萸、砂仁等;若因误食不洁或毒物,或饮食过量,症见脘腹疼痛,欲吐不得吐等,可用探吐之法治疗,先用盐水(温开水加食盐适量)内服,随用鹅翎或棉签探喉取吐,以因势利导,引邪外出,称为盐汤探吐法。

但应用时,盐须炒黄。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