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与对策

内蒙古扎兰屯市总面积16948.26 km,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1%,全市农牧业人口31万人,是东北黑土区的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市。本市水土保持工作从1979年开始起步,多年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市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一)水土流失治理  

1、坡耕地治理

全市有耕地22.6万hm2,其中坡耕地占80%,水土流失严重。其治理措施为:①对5°以下的坡耕地实行等高耕作;②对5°—8°的坡耕地,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穿植物带(每隔30—40m沿等高线种植胡枝子等,形成1.2m宽的植物带);③对8°—15°的坡耕地,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修筑地埂;④对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和土层极薄的坡顶地,实现退耕还林还草;⑤增加土地投入,合理施肥,定期深翻,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地抗蚀能力。

2、荒山和退耕地治理

在荒山、陡坡退耕地和土层极薄的坡顶地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建设水源涵养林、护坡林,合理配置用材林和薪炭林比例,改善生态环境。在具备一定立地条件的荒山,先挖水平坑进行整地,当水平坑淤积部分土后植树。现荒山植树面积已达34300 hm2,退耕地植树7500 hm2

3、封禁治理

对具有天然更新能力的次生林、草地进行封育,并在有条件的地方辅以补植、补播,提高林草覆盖度,增强林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对草场实行以草定畜、轮封轮牧、控制放牧强度,提高草场的产量和质量。为保证封禁治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市政府出台了《扎兰屯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封禁办法》、《扎兰屯市生态建设管护实施方案》。现全市封禁面积已达600 km,网围栏封禁面积300 km,管护人员和管护措施落实到位,管护效果良好。

4、侵蚀沟治理

对正在发展的、位于村屯附近或耕地中危害较大的侵蚀沟,修建沟头防护工程以稳定沟头,修建谷坊抬高基准面,制止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以控制侵蚀沟进一步发展。根据侵蚀沟侵蚀程度和立地条件的不同,分别修建干砌石谷坊、铅丝笼石谷坊和植物谷坊,对沟底采取植物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减缓径流速度,保护谷坊稳定,防止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  

多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动员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按照“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经过各相关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从2000年开始,在我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和“项目带动”的作用下,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和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截止2010年末,累计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30300 hm2,挖水平坑346万个,治理侵蚀沟980条,修筑干砌石谷坊6048座,完成土石方390万立方米,投工195万个,完成总投资3574万元(国家投资2139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1435万元)。我市从2000年至2006年分别进行了东风、五一和大兴国债水保项目建设,并于2002年、2003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之一,以上工程都已顺利通过松辽委、自治区水利厅验收。2007年起进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一期工程雅尔根楚项目建设。

1、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据观测,坡度为6°的顺垄每年流失水量455m3∕hm2,流失表土22t∕ hm2,年均剥蚀表土层1.67㎜,而采取保土耕作措施后,每年可蓄水182m3∕hm2,保土16.2t∕ hm2,相当于保护了1.17㎜厚的土层,同时也增加了土壤肥力,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比治理前提高1.7倍。

2、通过封禁治理和荒山、退耕地造林,提高了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了全市生态环境。

3、减轻自然灾害,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近几年,新建基本农田2877 hm2,在保证农民粮食产量的基础上,促进11067 hm2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区年人均收入比治理前增加500元。在1998年的洪灾中,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没有产生新的侵蚀沟,与非治理区形成明显的反差。

(三)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  

为保护珍贵的黑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国家于2003年启动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我市的雅鲁河项目位于原务大哈气镇,经过2004——2006年建设,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8.55平方公里,完成建设任务的93.5%。完成投资2068.22万元(国家投资1298.92万元,地方自筹769.3万元)。

2.3.1开展水土流失监测。

扎兰屯市五一水土流失监测站是松辽委2003年启动的三省一区5个监测站之一,是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的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提供监测数据,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2007年至2011年,参加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每年初与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签订“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典型小流域(监测点)合同书” ,市水务局每年都按“合同”要求按时保质完成监测任务。

1、生态效益。

通过生态建设系统工程的逐步实施,扎兰屯市封育区生物种类明显增多,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种类有很大变化,群落结构由原来单一的草本层增加为灌、草结构,植物种类由原来的5种增加到15种,新增的种类有:胡枝子、山杏、兔毛蒿、桔梗、苍术、百合、柴胡、防风、细叶胡枝子、鸢尾等;通过7个小区径流、泥沙和土壤侵蚀模数监测,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保土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治理前53.2%提高到85.8%,林草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66.3%提高到74.5%,拦蓄径流1870.8万立方米,拦蓄泥沙46.3万吨,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够大大改善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

2、社会效益。

(1)减轻自然灾害。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减轻了坡面、沟道的洪水、泥沙给下游带来的危害;各种坡耕地治理措施的应用,减轻了干旱、秋涝对农牧业生产的威胁。

(2)促进了社会进步。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大农业奠定了基础;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对促进项目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经济效益。

通过三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6106增加到6606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的不断商品化,群众收入不断提高,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物质上的丰富又使群众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同时带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提高当地精神文明。

(四)防治对策  

1、实施分区防治。

对重点预防保护区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制定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草场封育轮牧、生态修复、大面积管护措施,坚决限制开发建设活动,有效避免人为破坏,保护植被和生态。对重点治理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政策、投入、科技,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遵循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技术路线,采取“集中连片,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分布实施”的战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2、按照治理模式进行治理

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工程、林草和封育治理措施,形成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根据多年的治理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市的治理模式:以坡耕地治理为主,坚持先坡上后坡下的顺序,采取多种措施并举进行综合治理,进而达到保护黑土地的目的。

3、实施项目牵动。

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利用国家资金集中投入,全面提高我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4、加大项目区管护力度。

项目区实施禁牧,加大管护力度,对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措施明确管护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办法,以保证水保措施的保存率和完好率,使其发挥长期的生态效益。

5、强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

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法规,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大水土保持法宣传和监督执法力度。有效控制因开发建设、毁林毁草、不合理的耕作等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强对开发建设中的生态脆弱地区重点预防与监督;同时加强对现有成果的保护。

(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  

存在问题主要是“生态保护”中的管护问题和“生态建设”中的用地、用工问题,实际是禁牧和补偿问题。

1、禁牧不到位直接影响封育效果。

由于我市为农牧结合区,有一定规模的畜牧户,虽在部分地区实施了禁牧,出台了《扎兰屯市生态环境建设管护实施方案》,但不彻底,加之部分管护措施操作性不强,力度不够,致使封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生态保护必须与全面禁牧相结合。

2、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问题。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要包括用地补偿和投工补偿。国家对坡耕地治理工程用地没有补偿,在各村没有预留的农田基本建设专用地和集体机动地、土地二轮承包三十年不变和取消税费的情况下,用地补偿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对群众投工没有补偿,在农村取消“两工”的情况下,虽采取“一事一议”制度,给组织大规模的群众出工带来一定难度。需国家出台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有关政策。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防治水土流失,理应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让我们为争创“国家生态市”,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生态环境而共同努力!

5 次访问